阅读历史 |

第2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1 / 2)

加入书签

甲二、生命的转变(分二:乙一、会归心性。乙二、仰仗佛力。)

乙一、会归心性

我们看第一个安住力,真如缘起。

一个人临命终要保持正念,第一个,你要有安住的力量。安住跟你修了几年没有关系,如果方法没有对,你就修一百年,也没办法安住。你修行都在生灭的有所得。你看拜佛是生灭因缘、持戒也是生灭因缘,你从来没有安住过。平常你活在生灭的因缘,也感觉不出有太大伤害;但临命终你的生命要结束的时候,安住是关键。你不安住,佛号也不安住、极乐世界也不安住了。

记住,死亡到来的时候,你不能站在今生的角度来面对临终,你要跳脱今生。就像《楞严经》说:当水泡要破的时候,不能站在水泡的角度来面对,你要“把心带回家”,要从大海的角度来看水泡破裂。

如果你站在今生有所得的角度,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我要失去很多东西,修无常观、无我观,来不及了。临命终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告诉自己一句话“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你从来没有得到任何东西。所以,你死亡到来根本没有失去什么东西。人生只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因缘显出的人生是借你的,现在如实归还而已。你不可能得到什么东西,也没有失去什么。这个时候,你的心安定了。安定以后,你就可以施展观照力来处理过去了。记住,临终的时候不是先处理问题。先把心安住,安住在不生灭心。

“法本不生,今则不灭,是安住义。”

安住以后,你就可以走出过去了。我们经历过很多的过去生命,有快乐的、有痛苦的。痛苦跟快乐是外境跟你的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是感受、受蕴。第六意识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喜欢保留痛苦的影像,而喜欢保留快乐的影像;这是我们的特性,“离苦得乐此心同”,不需要教育、先天的。当我们出现不如意事的时候,我们内心很自然会慢慢把它淡忘,自然的、不用修行。当我们接触到美妙快乐的人跟事的时候,我们会想办法把它保留。

但感受是生灭的,怎么办呢?它没办法保留。它不断地在刹那、刹那生灭。我们就想出一个方法,从受变成想,我们就怎么样?“于境取相,施设名言。”我们创造一个影像。创造影像干嘛呢?试着去回忆当时快乐的感受。为什么你昨天去哪里旅游,事情过了,但你还是回忆,因为你取了一些影像;你是想透过影像,来追溯过去快乐的感受,受—想—行。你不断地再去追溯某个人事的时候,时间久了,就会从感受、想象,来到执取。到执取就很麻烦了,心有所住。从今以后,这个影像对你来说就挥之不去了。

每个人一生走来,从客观的角度,娑婆世界伤害我们是很多。理论上来说人生是得不偿失,痛苦太多,快乐太少。但是很矛盾,一个人没有经过训练,我们还是愿意投胎,相不相信?为什么你知道吗?我们的心已经把痛苦的影像都忘掉了。其实我们没有人在乎娑婆世界长什么样?你愿意轮回是你想要回忆快乐,我们被妄想误导了。

也就是说临命终时,曾经折磨、伤害我们的这些事情,反而不是问题,它不会影响你往生;反倒是人生美好的回忆,这个糟糕了。曾经洋洋得意的幸福快乐感受,你一而再、再而三回忆它的影像,现在要坏大事了,它变成你往生的牵绊。你留在心中的是这些影像,因为我们把痛苦的东西都抛开了。所以,我们是这样来解读人生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贪恋娑婆?

我们讲“厌离娑婆”,这句话很重要。你知道厌离的是什么吗?可不是厌离外在的娑婆,它跟你没关系,厌离的是你心中影像里面的娑婆。就是我们曾几何时在过去生,尤其是今生,你从小到大接触什么人、遇到什么事,它曾经给你很多幸福快乐的感受。而感受你已经把它转成影像,“数数现行,深生好乐”,这个影像是临终是要命的,你不处理是走不掉的。

“治乱世,用重典”,你必须断灭式的,用业感缘起、修无常观。讲道理没有用了,这不是安住可以处理了,安住只是一个大方向的。你要思惟“无常故苦,苦即无我”。这个影像它给你不安稳。娑婆世界最大的问题,不管怎么快乐,就是不安稳。诸位,我们对快乐有两个很基本的要求:第一个,稳定;第二个,我能够主导,我要它怎么样就怎么样?

而不幸的是娑婆世界所有的快乐,第一个,不安稳;第二个,你说了不算。我们看空中的彩云很漂亮,但没有人会执著,大家都知道它会消失掉。但是我们打妄想的时候会认为:“这个东西是常的,我可以主宰的”。这不是客观的依他起性,那是你的妄想叫遍计所执性。所以,我们必须透过理智的观察,这些影像“无常故苦,苦即无我”,它会让你付出代价。

诸位,要永远记住一句话:

你去受用娑婆世界的快乐,一定要付出代价。“譬如刀上的蜂蜜,不足一餐之美,而有割舌之患。

当蜂蜜是在刀上的时候,你吃它得不了太多好处,舌头却被割伤了。我们不就是要快乐吗?你到极乐世界去,那是杯子里面的蜂蜜。你吃它的时候,那“自然皆生念佛、念法之心”;去尝娑婆世界的快乐,你付出了生生世世老病死的折磨。一个人起颠倒的时候,才会跟着妄想走,你已经不理智了。

说实在的,你来生再投胎,根本不在乎娑婆世界,你只是想满足妄想而已。所以,只要把妄想突破了,娑婆世界对你就不是问题。你说娑婆世界缠住你,错了,是你的妄想不让你走,问题在这。诸位,你曾经得到很多快乐的妄想,临命终的时候它会现前,用断灭的无常观,“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个影像是无常的、有过失的,你开始呵责它、断灭它。这个时候,影像只要被你呵责,它就沉淀了。你不攀缘它就消失了,它本来就是虚妄相。

第二个就是引导。我们对于过去所留的影像是呵责,对于未来极乐世界的功德要引导。净土宗两种引导:第一个对佛号的引导;皈依,相信佛号可以救拔你。第二个对净土功德的引导;你要相信极乐世界有种种的功德庄严,值得往生,这个就是佛号跟净土的引导。

所以,临终的正念要具足三种力量。安住力,安住真如,观想你本来就没有得到什么。人生从大海的角度,它只是大海经过碰撞创造的水泡。你说水泡从哪里开始?本来就没有开始。那是因缘的和合,突然间,砰,跑出来了。它无生,也就无灭。这个时候再调伏过去,开创未来;我们的生命就会从娑婆世界,跳到极乐世界的因缘。走出过去跟开创未来,最难的还是在走出过去,因为这个地方我们太熟悉了。

举一个例子:佛印禅师有一天跟苏东坡在散步的时候,看到一个少妇走着走着,就往大海里面跳。佛印禅师看不对,跳到大海里面把她救起来。“小姑娘,你怎么回事呢?怎么年纪轻轻要自杀呢?”她说,“师父你不知道,我这日子没法过了”。这怎么回事呢?她说,“我跟我先生结婚,两个人家庭幸福美满,也生了一个儿子,他也很可爱,但是因为我照顾不周,小孩子就生病死掉了。死掉以后,我先生就怪我,就跟我离婚了。我现在是家破人亡,儿子死了、家庭也没了,没法过了。”

佛印禅师可是高人,开示那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他没告诉说,你回去拜忏,没这样讲。他只问她一句话:他说你结婚多久了?她说:我结婚三年了。佛印禅师说:你三年前干嘛呢?她说:三年前我是个年轻的姑娘,过的日子挺好。佛印禅师说,你现在的人生是回到三年前。你三年前没有先生,也本来没有儿子,你们本来就是跟因缘借来的,前生就跟他只有三年的因缘。“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问题是当因缘结束的时候,我们的心过不了这个坎;因为心中产生取相分别,我们已经把影像取在心中。当外境失掉的时候,我们心不甘、情不愿,没有一个人会真正的认命。我们对因缘强做主宰,这个很可怕。一个人结婚以后要打妄想,家庭要多久?我儿子以后要怎么样?活到几岁?你自己在打妄想。我们会试图想要主宰因缘。可惜“诸法无我”,你要主导因缘,当因缘不是照着妄想的节奏走时,那就惨了。

我们心平气和看小姑娘,她的因缘就回到三年前。“本来无一物”,本来就没有先生、没有子女,她也是活得好好的。三年后也没有了,但多了一个妄想,这个妄想有问题。

诸位,从公案你就知道,问题不在外境。我讲实在话,没有一个人可以伤害你。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可以伤害你,那个是谁? you got it(自找的),你说对了。明白这个道理,你就好修行了,最好早点明白。面对妄想的时候,你就开始进步了。如果还在外境找,你就还没有上路;你根本没在修行,还在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做修行的准备而已。

你看佛印禅师,高人一点你就知道了;你干嘛要自杀呢?可不是因缘伤害你,不是先生、也不是儿子辜负你,因缘是全世界最公平了。你的妄想欺骗你,自己打妄想,你认为可以白头偕老,子女怎么样?你在自作多情、打妄想、强做主宰,把妄想拿掉就好了。所以,临命终的时候,一路走来,从小到大,我们真没本事“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或多或少人生都有一些回忆。你怎么处理它?这是关键。千万不要从外境去找答案,就是你取相分别,自己自作多情,在打妄想。

我再讲一次,“因缘所生法”是全世界最精准、最公平的事情。这个人会对你做出什么事情、会陪你多久完全是业力主导,它没有对谁特别好、也没有对谁特别差。你要怪也就怪你的过去、前生,就是你跟他因缘就是这样子。所以,临命终也没什么好遗憾的。很多事情你把道理读通了,自己就会放下;自己在打妄想,人生走一朝,那只是酬偿业力,你今生是来还债的。你怎么能够弄假成真呢?

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够从娑婆世界走出来,只要能够走出过去,开创未来就不难了,你往生就有百分之八十的把握。什么叫放下娑婆世界?放下你的妄想。娑婆世界有需要你放下吗?它好端端在那个地方,你放下什么呢?放下自作多情所捏造的妄想,你自己要放下,谁都没有办法。

我们知道临终的时候三种力量: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调伏力是关键。当你知道怎么去调伏过去,接下来就有资格开创未来。看下一段,仰仗佛力。

乙二、仰仗佛力

好,我们把这段经文念一遍。

总标: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别明:

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结示: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

前面是指自己心灵的力量。什么叫临终的正念?两种力量都要现前,我们的心力要现前,你要正念。第一个,怎么处理你过去留下的妄想;第二个,怎么样创造新的往生念想;透过往生的念想,然后感应佛力。为什么要成立往生的念想呢?“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佛陀自受用的功德是自在圆满的。但佛陀要加持众生,中间必须要有桥梁,“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陀的功德不能直接送给你,中间要有转换器,“你怎么想的?”。

众生有念想,阿弥陀佛的功德叫做万德庄严,他什么都会给你。但是透过你的念想可能变成糖果、变成七宝,也可能变成摩尼宝珠。所以,你自身的准备就很重要。我们看怎么准备?当我们临命终时忆念佛的功德,包括名号功德、净土功德的摄受两种忆念,这时我们就能够契入弥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套句蕅益大师说的:“即众生心,投大觉海。”结论:“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所以,因地上当我们忆念佛的功德,果地上就容易契入佛的功德,佛陀的功德是众生的念想创造出来的。

如果净土宗,你一辈子都没有看经典,我跟你保证,你没办法生起往生的念想。因为没有人去过极乐世界,你怎么会有净土的念想呢?这不是打妄想打出来的,那是要有圣言量的指导。你也可能就是离苦得乐的念想,那表示说你不想转凡成圣,你不想了生死。佛号可能就到诸天去了,离苦得乐诸天刚刚好,你的所求刚好如愿,诸天就是离苦得乐。阿弥陀佛万德洪名,进入到我们心中运转的时候,会产生什么功德?“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所以,如果我们要把佛号转换成往生,就必须有往生的念想。那怎么样创造往生的念想?

甲三、往生的力量(分二:乙一、总标具足皈敬。乙二、别示三种念想。)

我们看第三段,甲三、往生的力量,就是往生的念想。有两段,第一个、总标,具足皈敬。在忆念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时候,要有皈依、恭敬的心。我们把它念一遍。

乙一、总标具足皈敬

世尊我一心,皈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 《往生论》 —

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他详细地说明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相状,整个三十个偈颂,极乐世界的相状就占了二十四个。他在讲偈颂之前,第一句话说以下的相状,在忆念的时候心态很重要,要有两种心态:第一个,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来作证明,我是站在什么心态,来忆念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站在一心一意皈命十方阿弥陀佛的心,带有信仰皈依的心,这第一个。第二个,带有往生愿力的心。

我们在作极乐世界的宝树观,这个地方就是借相修心。不是观宝树,你把宝树观得很庄严又怎么样呢?你也不能往生。你在观宝树的时候,第一个,你有皈依的心、有往生的愿力。相信你一定要往生,也相信你一定可以往生。你宝树观就变成往生的念想了。如果你没有皈敬的心,只是把宝树观得庄严、清楚,那就是宝树而已。对你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以下会广泛地介绍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要记住四个字:

“借相”目的是“修心”。修两种心:皈依的心、往生的心,你要把相状往这两个地方去会。

所以,天亲菩萨先做一个总标,“皈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所有的相状都是跟皈依、往生有关系。你有这个基本概念“借相修心”后,我们就有资格来谈谈怎么修观!

乙二、别示三种念想(分三:丙一、庄严想。丙二、功德想。丙三、成就想。)

临命终的时候提起佛号,除了走出过去以外,要开创未来极乐世界的功德。怎么开创呢?对极乐世界生三种念想:一、庄严想。偏重极乐世界的依报,国土的受用。二、功德想。偏重正报身心的受用。三、成就想;怎么回事?前面的庄严想跟功德想是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往生的愿力。成就想是告诉你,我一定可以往生,建立“自他不二”的信心。我们待会儿说明,先把它总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