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集《禅观与净土》往生篇(2 / 2)

加入书签

丙一、庄严想(分三:丁一、大地庄严。丁二 、宝树庄严。丁三、池水庄严。)

先看第一个庄严想,极乐世界依报。庄严想有三个:大地庄严、宝树庄严跟池水庄严。我们先看大地庄严,第一个,总标。请合掌。

丁一、大地庄严(分二:戊一、总标。戊二、别释。)

戊一、总标

观彼世间相,胜过三界道。

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 《往生论》 —

极乐世界往生的念想,它不是临命终的时候才出现的,是平时点点滴滴的累积而成的。我们从人生的经验当中,没有人会生起庄严想、功德想、成就想,不可能。它必须怎么办呢?要透过修观。观是两个:于境取相,施设名言。你先把这个相状,本来是文字相,“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这是文字。要想办法转成你心中的影像。然后呢?用美好的言辞去赞美它,施设名言,这个东西是功德的,我一定可以成就。它有种种的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于境取相,施设名言,叫做观,这个是能观的心。观察什么呢?这以下所观境,先观极乐世界依报相。

这个地方有一个原则,就是胜过三界道。我们没有人去过极乐世界,而极乐世界是微妙不可思议的佛法界, “即众生心,投大觉海”。佛陀法界是很难观,那怎么办呢?佛陀有方便力,假借娑婆世界的相状。极乐世界跟娑婆世界的七宝是很大的不同。极乐世界的七宝功德是互含互摄,光明里面带有香气,它五尘是互含互摄,香气里面又代表了柔软,又可以触。七宝叫做胜妙五尘,而且自动放光,娑婆世界的宝石只能够反射光明,自己不能放光,极乐世界的相状跟娑婆世界是完全不同。

佛陀必须要假借娑婆世界的相状,来比况极乐世界,因为我们的认知就是这样子。所以,在利用相状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相状只是假借,它不是真的这样子。它会比这个更殊胜,“观彼世间相,胜过三界道。”如果我们不利用娑婆世界的相状,没有人可以踏出第一步。你也没去过,我也没去过,没有办法现量,只能比量。我们比量、赞美的时候,你要事先知道佛陀假借相状,只是借你用的。

为什么呢?极乐世界的相状从果地上“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本质是清净的、数量是广大的。娑婆世界也有七宝,但在因地,我们凡夫修善有个问题,他有私心、有所得心。你持戒的时候,真的是为成佛之道而持戒吗?我看未必,你更多的是因为我持戒,来生可以得到快乐。当然这种想法也不错了,但你有私心,不是以大悲心真正为了广大众生而持戒,你也不可能为无上菩提而持戒。一般在布施、持戒的时候,我们有私心,所以,得果报的时候是有漏,它会让你放逸。

诸位,在娑婆世界的时候,你在马路上走,下面有一个黄金,你是不是很想把它拿回家里面?当然你可能想,不对,我持戒,后来还是把它送到警察局,但至少你动过这个念头,对不对?正常、非常正常,因为娑婆世界的果报体的确会牵动你的欲望,这是事实。我们娑婆世界是有漏的,美好的东西会牵动烦恼。

在极乐世界在地上有黄金,你不会想要拿回家里面去,不会这种想法。为什么?“究竟如虚空”,它本质就不一样。极乐世界可不是你的业力所招感。你以为娑婆世界布施、持戒几十年,就能换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感应出来的,可不是你修来的。按照印光大师的说法,“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是弥陀创造出来,我们是仰仗佛力跟弥陀感应道交,然后再过去的,那可不是我们修来的。所以,它不是有漏的业力,本质上是不一样。第一个,它不是有漏的国土。

第二个,它是无边际。娑婆世界因为你心中有所得,所以,我们的福报力可能也就几十年、几劫。极乐世界是广大无尽的寿命,“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还有广大的依报国土。它的时空、正报、依报都是无边际的。

为什么它有清净无漏、广大的功德呢?看因地,“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它来自于清净的愿力,跟无漏的波罗蜜善根所成就,不是业感缘起。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他解释这一段说,当我们在观察极乐世界七宝的宝树、楼阁,借这个相状的时候,你要知道它是清净的功德相。有别于娑婆世界有漏的福报相,这个地方的相状不一样。

我们的心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寂静、不动,没有起作用;一种是开始分别想象,生起作用。诸位,除非是圣人,如果你没有成就初地以上,凡夫的心要起作用,心中一定要有相状。不然你没法起作用,你只能够进入空亡。伟大的佛陀深深地知道凡夫的心,他一定要有相状才能分别。我们以前所累积的相状是怎么回事呢?都是娑婆世界的相状,我们打的都是娑婆世界的念想。为什么呢?我们在娑婆世界混得太久,累积的都是娑婆世界人事相状。伟大的佛陀想出一招,你反正就要相状,佛陀用清净的相状输到我们心中,来取代娑婆世界的相状。以前叫“取相分别”,现在叫“借相修心”,都是相,但此相非彼相。

人生经验的相状在心中活动,那叫惑业苦。这个相状可不是好事,起烦恼,到最后就失控、造业;开始只是心动、然后变成行动、最后是痛苦的果报,就是惑业苦。极乐世界的相状进来有两种功能,后面会说到,“今生消除罪障,临终蒙佛接引” 。后面经文的相状,只要你肯把它放进去,每天在心中运转一遍,如理思惟。慢慢地这个相状在你心中生根以后,“现世消除生死罪障,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这个相状是佛陀所开显的,“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这个相状不是一般的相状,那叫净法熏习,这是总标。

用极乐世界的相状来取代娑婆世界的相状,这个就是往生的概念。

你不能说,“我都没有相状”。你都没有相状,也不会往生了。因为你没有创造一个往生的力量。净土宗可是有相行,空性的智慧是无相,离一切相;我们要借相。净土宗感应道交,《华严经》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佛陀的心“常游毕竟空”,心中没有相状,他没有锁定目标。没有说临终要接谁,不接谁,佛陀没有这种想法,心是平等的。那为什么有些人念佛往生,有些人没往生呢?

下面两句话就讲清楚了,“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当你准备好了,佛陀才会现前。净土宗有一个很大的盲点,就是纯他力的思想,尤其在大陆现在什么助念团。你知道他们怎么说?临命终的时候我不管你打什么妄想,只要我到现场,我就让你往生;你要没有往生,就我往生。很有志气,但修行可不是义气用事,你要有智慧。我讲实在话,他要打妄想,你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人压根不想往生,你有办法把他弄到往生,那比佛陀还厉害,佛陀做不到。佛陀是满众生的愿,你还有本事跑到他的内心,改造他的思想。

现在是怎么解释?净土宗很容易错乱因果。本来“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现在解释成“菩萨影现中“,所以“众生心垢净”。就是说为什么他保持正念呢?因为佛陀现前。你临终不正念,佛陀怎么现前呢?现在净土宗解释成,因为佛陀来了,你才保持正念,这个因果是错了。《华严经》说,因为你保持正念,佛陀才现前。不是因为佛陀现前了,你才保持正念。你一天到晚打妄想,佛陀怎么现前呢?你跟谁感应道交呢?

你看《阿弥陀经》也是这样讲:“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是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因为他“一心不乱”,才“现在其前”。佛陀并没有说,因为“现在其前”,所以,“一心不乱”,这颠倒因果。诸位,我们不要把净土宗讲成外道法;你知道吗?它本来是大乘的不共法。

大乘法门你可以各自发挥,但是它有核心思想,大乘佛法的成就,一定是由内而外,绝对不是由外而内。因为他怎么样所以我变好了,没有这回事情。是你心态准备好了,功德才出现,而不是佛陀出现了,所以你准备好了。如果佛陀可以主导我们往生、他有这个本事的话,那应该每一个人都往生。

如果“诸佛如来是法界身”,他在摄受我们的时候不必考虑众生,“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陀有决定权。那每一个人不管打什么妄想,都应该往生。但跟事实不符,如果佛陀能够决定的话,怎么会很多人念佛没往生?可见得“感应道交”不是单方面的。佛陀准备好的时候,你也要准备好。不是说佛陀准备好,你一天到晚打妄想,没有这回事情。

我再讲一次,感应道交是双方面的事情,当佛力准备好的时候,你的心力也要到位,而主动权在你自己。感应道交,能念的心是能感,你是主动,佛陀是被动配合,没有意见的。你看看“普门示现”就知道佛陀是怎么回事?佛陀面对众生,是你喜欢吃糖果,就现出糖果的相状给你;你喜欢吃蛋糕,佛陀就现蛋糕给你。你喜欢什么,佛陀给你什么;而不是佛陀主动的说,我要给你什么,你要听我的,《普门品》没有这种话。佛陀叫做恒顺众生,他也只能够做到这一点了。所以:

我们自身的准备是关键。

这就是为什么一百个人念佛,会产生一百种效果?因为每一个人心态不一样,个人所求不一样,佛陀是没有意见的。当然最好的准备,就是往生的念想。

好,这堂课有没有问题?我们回答三个问题,跟上课有关系的才回答。

【学员提问】:法师慈悲!请问法师,刚刚在前面有提到说,我们临命终的时候能够带业往生,带的业是种子位,不是现行位。(师:对。)那弟子就想到一件事情,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是乱心位。我们一生当中,就是好像演一场电影,整个过程都很快速绕过一遍,这个算种子位还是现行位?

【师父答疑】:好,请坐。我说的是业力要在种子位,带业,可没有说带思想。思想可以散乱,临命终可以打妄想,但是你不能起颠倒。没有说往生一定要入三昧。它要你正念分明,没有说要你三昧现前。所以,临命终它会出现很多妄想,但是你头脑要清楚。你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你可以打妄想,但是不能起颠倒。诸位,我们平常打很多妄想,但不是每一个妄想都会随顺它。

临命终也是这样子,打不打妄想,第八识丢什么妄想,我也没办法;但是我跟不跟着你走,是第六意识自己说了算。临命终可以打妄想,因为它要的是正念分明,它没有说三昧现前。它是乱心位没有错,乱心位可以有,我没有禅定,但是有智慧,我可以抉择、判断,这个妄想我要不要跟着它走?妄想打不打?我们真没有办法。

我们对第八识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时候第八识最坏了,它为什么坏?就是它平常看不到踪影,第八识只有两个时候出来“去后来先”。一个临命终,一个要投胎的时候。你平常说我念佛念得挺好,在佛堂里面冷气一打开、手机一关,正念分明,那个不见得算,只是培养正念。因为你平常没有办法模拟第八识现前,平常第六意识只要面对日常生活的一些妄想。第八识会把你小时候的妄想都丢出来,你忘记的都会丢给你看,只要一念差错就完了。

为什么很多人平常佛号念的很好,临终那个坎过不去?因为平常第八识没现前。第八识只有去后来先,临终的时候、投胎的时候现前。投胎完,它老人家就消失不见了,它就变成被动的收集资料了。它采取主动的时候,只有临终跟投胎。

你要做好准备,不知道第八识临终要丢什么东西出来?大概都跟娑婆世界有关的。你只有让自己保持安住力、调伏力、引导力,保持观照。就好像,有人请你吃饭,他煮什么菜,你不能做主;但是吃不吃在你,他没有强迫你吃。端出什么菜是他的事,吃什么是你决定。你到自助餐,煮什么菜是他的事,你可以选择。第六意识可以不受第八识控制。你可以取舍。

好,下一个问题,请说。

【学员提问】:法师慈悲,阿弥陀佛!就着刚才法师提到那个助念的问题。弟子去年有听到一个真实的案例,台湾也是有一个助念团,然后可以说可以帮助助念到往生,而且不是临命终的时候就可以往生。有一个比丘尼很想往生,那个助念团就帮助她,她就绝食,不喝水也不吃东西,然后就开始给她助念。助念到真的她好像快往生了,好像她大便道都出血了,人好像很痛苦的感觉。那另外一个比丘尼看了很不忍心,就把她送到医院,然后又救回来。她觉得很不甘心,她说,那一次就要往生,为什么要救她?结果她又重复地做这个动作。请问法师:这样做应该是一个错误的行为吧?

【师父答疑】:当然了,往生是一定往生了,就不知道往生到哪里去了?我说实在,净土宗真的要学学教理,否则会让人家觉得你很像外道。佛教是不能抗拒因缘,你要在因缘里面去求突破。不是说你今天你要去自杀、去断灭,去创造一个因缘的。你连业感缘起、基本的因果,不要说真如缘起,这个人连基本的因果思想都没有建立起来。

一个人有因果思想,起码他会认命吧?“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自杀是有杀罪的,虽然不是根本,至少是中品。你不见得往生,但多了一个杀罪,弄巧成拙。我觉得已经没办法评论了,已经是外道思想了,我觉得她已经不是佛弟子,她有点堕入颠倒想了,太偏激了。

诸位,佛教的确是鼓励要改造命运,但你千万不要忘了,是站在认命的角度来改造命运。历代的祖师没有一个说我身体好好的,我去求往生,没有看过。你举一个例子给我听听看?本来就是要随缘尽份,在随顺因缘当中,去创造来生。我觉得实在不值得评论,这个是外道法。你连基本的“诸法因缘生”都没有学。不要说什么高档次的真如缘起,太过偏激了,已经是外道“心外求法”。

我要创造外在的力量把我做一个改变,她心里面已经往外在想,不是“法法销归心性”,这个人已经心外求法了。心外求法就是外道、他生,离开了你一念心,有一个外在的力量可以控制你,这个跟一般鬼神的信仰差不多了,不值得评论了。

第三个问题,好,请说。

【学员提问】:法师,弟子想要请教一个问题。以往法师来指导我们的时候说,佛陀的福报可以跟众生分享,但善根没有办法跟众生分享。我们在受用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法师讲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但是我们在读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有一个地方自己没有办法理解。像在四十八愿里面有讲到说,我们往生到极乐世界,快乐像漏尽比丘,但是我们没有断一品的惑,保证我们能够成就无量的智慧跟辩才,最后乃至第四十八愿,保证不退转。依我们凡夫往生到极乐世界,善根的这部分要怎么解释会通?

【师父答疑】:好,明白,请坐。诸位,我们学过《弥陀要解》,它把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讲完,蕅益大师作一个评论,他说:“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极乐世界的人,你没办法用娑婆世界的唯识、天台去判教。为什么呢?你说他是凡夫,身口意的表现像圣人;你说他是圣人,烦恼没有断。你有本事判判看?没办法判。

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环境造成的。只要你有办法往生,一定有大乘善根,阿弥陀佛就可以创造影像来启发你,让大乘善根起现行。他用特殊的相状让你烦恼不动、善根起现行。“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他就有本事让你烦恼不动。其实心活动,要有所缘境。一个人好端端不可能起烦恼,他一定有所缘境,六根要接触六尘,外境也是扮演重要的角色。烦恼没有六尘的刺激,它也不会活动。

佛陀知道烦恼你要自己面对,他就创造胜妙五尘、殊胜的外境,当你接触外境,你看起来就像圣人一样。他有本事让你能够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能够让你不退转于阿搙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后再不断说法,让你闻思修,慢慢进步。你会在弥陀清净庄严地摄受之下,慢慢地断惑证真,他有这个本事。因为极乐世界不是有漏,那是弥陀的大悲愿力,“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诸位,我们不能用娑婆世界来比况极乐世界的相状,娑婆世界本来就是有漏、杂染。他快乐中有烦恼、烦恼中有快乐,快乐是夹杂妄想。极乐世界不是业感缘起,那是法界缘起。“诸法因缘生”,我们的因地染净都有,佛陀知道不能改变我们的因。如果改变因,就是错乱因果了。

佛陀是改变外缘,就是把有大乘善根、有烦恼的人,丢到清净庄严的国土。它产生强大的摄受力:第一个不起烦恼;第二个有神通力,亲近十方诸佛。你随到之处就是念佛、念法、念僧,五尘说法。你不会起烦恼,自然会进步。不要说极乐世界差这么多了,一个人住在僧团,跟住在西门町能一样吗?肯定不一样。那同样娑婆世界就这么大落差,到极乐世界落差更大了。

娑婆世界的众生是要保护,千万不要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你现在没有资格讲这种话。凡夫的善根是要保护,先到好的环境,让善根坚固茁壮,才能够回入娑婆来历练。我们微小的善根,只能够加以保护,先到极乐世界去。等到你不退转了,再回入娑婆。

所以,极乐世界具足安乐道、解脱道、菩提道。它把三道集为一体,让你快乐中能够修学佛法,修学佛法又保持快乐。在娑婆世界很难做到,快乐跟学佛要取舍的。它一个是业感缘起,一个是法界缘起。

好,我们今天上到这。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