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1 / 2)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4面,我们讲丁二:开显真实。
大乘佛法是把修学大分成两块:一个叫做根本法门,一个叫枝末法门。根本法门是谈我们生命的安住,云何应住?就是说你所有的断恶、修善、度众生,你是站在什么角度去做这件事情?就是安住。
你站在善良的角度追求善法,这是一个概念;你站在出离的角度来断恶、修善、度众生,这又是一个概念;你站在清净心,无所得、无所求的角度来断恶、修善、度众生,这三个人会有不同的结果。根本法门就谈到安住的问题了,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才有所谓的枝末法门,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忏悔业障,对治爱取。那么,你最后到总收尾的时候,成就的速度快慢,你的精进就是看对治法门;你最后到达目标的时候的结果,分出好坏就是根本法门。
举一个例子,《楞严经》上说你这个因地发心,如果错了会有什么后果?说你拿这个沙煮了半天,它只有一个结果叫做热沙,你不可能把沙煮成饭,因为你的本质是沙。要把它煮成饭,你必须要找到米,米是饭的因地。说你要成佛,你得掌握成佛的密因——如来密因,为什么《楞严经》叫如来密因?依止如来密因,你才有资格谈修证了义,成就自利的功德;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利他的功德。如果找不到因地,你不可能修证了义,也不可能成就菩萨的六度万行。
所以,如来密因是整个《楞严经》的根本思想,叫做安住。就是你必须找到米,才可能煮出饭,不管你煮的快、煮的慢;只要找到的是沙,你就跟成佛不一样了,你因地就不一样。成佛的因地,它的概念就是无所得、无所求、无所住的一念离相清净的心性,这个是整个大乘佛法共同的安住点,就是十方诸佛
“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就是一念心性,我们分成两块来看,在真实的心性当中,首先它是离一切相的,摄用归体。离一切相,当然不是说它完全没有相状,它有相状。但是它是无住,它跟相状不是连在一起的。心性它是离相,不受相状干扰的,这个是讲到它的破妄。那么显真,它能够即一切法,又能够依体起用,借相修心。所以,大乘佛法对相状是两个态度:首先离相。
如果出家众,我觉得你至少要有十年的时间先离相,先把相状放下,不管是杂染相、清净相,你的心要先往内走,修行是要先往内、然后再往外,先找到你心中的家。十年,把相状慢慢地脱落、慢慢脱落,先放下邪恶的相状,再把清净的相状也放下,放到最后,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你的生命归零了。生命归零以后,你再开始从这个地方发菩提心,从空出假,再借相修心,把你过去丢掉的相重新借回来。你借佛道的相来修皈依、赞美三宝;你借众生的相来修六度万行;上求下化,这个时候你的相状是借来的。
所以,你曾经离相以后,再去跟相状接触的时候,你会用它而无住。是借,暂借,借假修真、借相修心、托彼依正,显我自性。我借布施的相,开显我内心自性本具布施的功德;借持戒的相,来开显我自性本身持戒的功德;借阿弥陀佛的圣号,来开显我自性本具净土的功德。这个时候你每一种修行,都得到自性功德力的加持,这个叫称性起修。按照《法华经》佛陀的说法,就是你坐在大白牛车了。如果你今天没有从离相清净下手,然后再借相修心,当然你说我从这个地方要到火车站,欸,我骑脚踏车也可以去吗?当然可以;你骑摩托车也可以;但是你要是坐车子不是更快吗?
诸位!修行你掌握什么方法?真的会影响到你的速度,也会影响到你的结果,方法真的很重要。不管你过去烦恼有多重,也不在乎你业障有多深,因为这都是虚妄的,关键你是不是掌握一个正确的方法?因为方法错了,就好像你坐上了羊车,一只羊这车子开多快呢?大白牛车其疾如风,走路又快又安稳。所以,我们从过去的轮回流转到现在,每一个人都是业障凡夫;但是关键谁能够赶快回家?就是方法很重要了,你是怎么回家的?你用什么方法、从哪一个道路回家,这个影响到你的速度,影响到你最后的结果。
为什么佛法把法门当作乘?因为你用不同的方法回家,就好像你坐上不同的车子:你也可以骑脚踏车回家,也可以用跑的回家,但是你坐车回家是最快的。就是你必须要先离相,找到你生命的原点,然后从原点重新出发。
这个观念我们看看经论上怎么说:看下面的称性起修,广修方便。从安住现前一念心性,它有四个法门,有四种方便来开显心性。先看第一个,行根本方便。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称性起修,广修方便
略说方便有四种。云何为四?
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第一个是最重要就是安住力,就是安住根本,安住你的生命原点。怎么安住呢?它是两种观法:观一切法自性无生。无生为什么加一个自性?这个清净心是本来就清净,自性就是本来就这样,不是你修证。你打妄想,它还是清净;你造了业障,它还是清净。它是不受这些一切法染污,不与一切法为伴侣叫自性无生。无生的空性它是本来就是这样子的,所以,离于凡夫有所得的妄见,而不住于生死轮回。
就是说你所有的修学,根本就不求人天福报,你不喜欢在轮回里面,轮回对你来说,你根本不把它当生命的安住处;你不求人天福报,就不住生死,离于凡夫有所得追求轮回的快乐。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你观察一切法因缘和合,因缘果报不失,生起大悲,修诸福德,也不住二乘的空性涅槃而修行。所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就是中道随顺法性,依止一念离相清净的心性,而当作你的因地。也就是说我们的因地必须以佛心为己心。佛陀的心,根本心是什么?我们从这个地方重新出发。你要找到佛陀的因地,才可能成就佛陀的结果,就是因地心影响果地觉。这个地方不像凡夫,住在轮回的快乐;也不像二乘,住在涅槃的偏空。不住生死、不住轮回,以一念心性,无住为住。
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这个是誓断一切恶。忏悔、改过、持戒、断恶,使身口意不令增长;这个很重要,断相续心、破和合识。我们往下看,它每一个都是随顺法性离诸过故。举一个例子,比方说布施、比方说你持戒。你为什么持戒?你站在什么角度来持戒?我能够远离恶道,得到人天的果报而持戒,你果然持戒成就人天果报,因为你是这样想的。
所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你的心态在做这件事情时候,你是站在什么角度来持戒的?我持戒是为了得到人天安乐的果报,持戒的善法就往人天安乐果报跑了,你的因地发心,你的安住处,就是以这个为住。你是靠持戒来做一个调伏跟对治,这只是一个过程,你因地的发心就决定最后的结果。
那么最圆满的说法,你为什么持戒呢?因为我随顺真如法性,它本来就没有过失,我应该顺从真如本性,本来面目里面本来就没有过失的,我只是遵循本来面目去做这件事情,随顺法性离诸过故。所以,你的心态是以开显法性为根本思想,最后你成佛以后,果然成就法性,成就无量的功德庄严,这个就是他的因地发心不一样。
我们再看第三,修善。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志誓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前面止方便是约着誓断一切恶,这里讲誓修一切善,这个善当然包括福德、智慧两种的善根。包括第一个,勤修供养;怎么修供养呢?身业的礼拜、口业的赞叹、意业的随喜、劝请诸佛。以身口意三业来爱敬三宝,以真实的心不断地去供养三宝,使令你的信心得以增长。
第二个,你跟三宝结缘以后,就会从三宝当中不断地学习、闻思、忏悔、消业障,就慢慢地使令你的善根不退,从增长而到不退。为什么呢?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所以,为什么你要学习教理呢?因为你要破除愚痴,真如法性本来就没有愚痴,我只是称性而为,就是随顺我的法性,如此而已。
看第四,誓度一切众生。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大乘起信论》—
依止称性所发的愿是时空无尽的,在时间上是尽于未来。他没有说我度化众生,度化个几生就休息了,没有,他是尽于未来际。空间也是无穷的,一切众生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为什么你要这样做呢?因为法性本来就没有时间、空间的障碍,它是时空无尽,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不二,不念彼此恩怨,究竟寂灭故。
所以,整个断恶、修善、度众生,乃至于念佛,他的因地发心都是随顺法性,当然会创造出不同的结果。
随顺法性它的特点在哪里?它离相,不受相状的干扰。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有一个猎人,他买了一只小老鹰,老鹰它就小小的,它就跟鸡长的差不多,当然它的肩膀、整个爪子比鸡强壮。猎人为了贪一时方便,就跟鸡养在一起;养着养着,这个老鹰长大了,它的肩膀、手臂特别有力量。但是这个老鹰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看到的都是鸡,它的熏习认为它就是一个鸡。你看过鸡会飞吗?当然没有;所以,它熏习的就是一个鸡的影像。
老鹰长大了,猎人说你应该扮演老鹰的角色了,但是我不会飞。猎人训练它很久,老鹰老是飞不起来。后来猎人实在是很失望,算了,留你也没用,一天到晚只会吃饭,把它拿到悬崖上,就让它自由落体,把它放下去。但是你要知道,本性不会失掉;虽然它会被相状一时的遮盖,本性不失。所以,老鹰快要坠到地上之前,它的本性发挥,展开它强大的翅膀,从地飞起来了。
这说明了什么?就是说一念心性本来清净,但是我们经历过太多次的生命经验,这对我们伤害太大了。本来生命是生灭的,但是我们把每一次生命都当真,所以,在我们轮回当中每一生或多或少都会留下一些不好的阴影,其实某种程度对我们的修行产生障碍。就是我们认为,我不可能成佛,佛陀你老人家这么伟大,我哪承受的起呢?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我们有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不好的行为发生了,虽然这个事情过了,但是我们的执著呢,在我们心中留下一些邪恶的阴影,让我们觉得走不出我们心中的阴影。
诸位,成佛最大的障碍是你自己!
因为我们的生命经验累积了太多相状,这对我们是不利的。生命经验把自己捏造成:我就是一个生死罪障凡夫,结果我们果然变成生死罪障凡夫,因为你自己老是这样想,你心中太多生死罪障凡夫的相状。现在你必须做一件事情,把这些相状全部拨开来,它不是你本来的东西,它是你生命经验留下的影像,这些影像对你没有好处。我们的生命经验没有成佛的相状,生死轮回都是跟凡夫在一起,你哪有熏习好的东西?
所以,我们从无量劫、生生世世留下的影像,到现在只有一个情况,全部把它归零,让相状全部脱落。到底我原来是怎么回事?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跟十方诸佛,众生本具、诸佛所证,同一心性。你必须这样做才有希望。如果你带相修行,要把你过去生,生命经验留下的相状放在身上再来修行,那你就从业障凡夫开始修行了,你就慢慢修、慢慢来,你就用走的,走到佛道用多长时间?
你现在必须要离一切相,这些相状我都不承认,跟我没关系。诸位,你不承认它的存在,它对你就不构成干扰,虽然有“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它不再干扰你了。过去的影像、阴影对你不会构成干扰了。所以,你就能够发起无穷的愿望,这个就是你的因地。如果你今天把心中的相状还抓的很死,那你只能够“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就这样子,从这个开始了。
你的因地发心,一定会影响到最后的修行成果,也影响到你成长的快慢。这个传承、这个观念是非常关键,如果这个地方走错了,你生命就无法弥补了,因为根本法门没办法补救的,你走错了就走错了。枝末法门缺了布施这一块,我以后还可以把它补回来。本来菩萨道就是有智增上、悲增上。智增上先求智慧,等到后面成道以后再来补慈悲这一块,这都没关系。有的悲增上先成就福报,再来补智慧,这个六度对治法门都可以慢慢补修的。
但是根本法门没办法补,因为你已经养成 习惯了,你的种性已定,你的跑道已定。你只有到结果以后,再开始回小向大。
所以说你念佛,带业往生。我们很努力去忏悔业障,把业障降到最低;我们很努力去调伏爱取,当然不可能把它弄干净,剩下的就靠离相的力量来吸收。就是临命终的时候,即便有少少的业障现前、有些少少的烦恼现前,但是因为你安住现前一念心性的力量很强,你能够不随妄转,照样可以走过去。你平常就养成一种心中的相状出现,就不随它转。你不跟它感应道交,它有跟没有一样嘛!所以,这个根本法门很重要,当你对治法门做的不到位的时候,剩下的东西由一念心性来吸收。
当然,理观不碍事修,该忏悔还得忏悔、该对治还是对治,站在没有业障的角度去忏悔业障,站在本来没有烦恼的角度去调伏烦恼,站在本来没有生死的角度去了生脱死。我们理不能碍事,根本法门不能碍对治法门。这个就是称性起修,它的一个思想模式。
丁三、功德超胜
迷故成障:
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凡夫为什么会在轮回当中跑不出来呢?其实我们在轮回当中,也没有少修布施,我们也没有少持戒,也没有少修忍辱、禅定,其实我们很多善法都做了。但是为什么不断轮回?因为我们根本错了。一念的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我们离开了觉性,站在五蕴的角度来修行,我们认为五蕴是真的,我的感受、想象、执取、受想行识全部是真的。
你站在一种真实的感受、妄想里面,站在对立面去跟它对治,我跟你拼了。结果就是继续轮回,你站在五蕴的角度来对治五蕴,根本成妄,你站在虚妄的角度来对治虚妄,没有好结果,根本就错了。你要跳脱五蕴再来对治,先离相再借相。你开始就陷入五蕴里面,就跟五蕴纠缠不清了,这就是为什么持戒、布施经过我们内心以后变现人天果报。佛陀因地的时候布施、持戒,结果变成功德庄严。因为你根本成妄,根本就站错了。你住在五蕴去对治五蕴,所以故发尘劳,创造了生死业力的尘劳,出现三界轮回的果报相。因地错了,一步错,就整个步步错了。
我们看佛陀是怎么成佛的,佛陀因地的时候也布施、持戒,但是他为什么成佛呢?我们看原因,看第二段:
悟则功超: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佛陀在因地的时候,走对了非常关键的一步,他以不生不灭心去随顺如来藏性,依止不生灭心。所以,他能够在因地圆照法界,离一切相。不管过去生命当中留下什么影像,他统统不承认。他安住生命的原点,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能够在果地上小中现大,大中现小,清净法身,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这个都不是业报身,都是法身。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在微尘里转大**,这种事事无碍的境界。因为他因地走对了,所以有这不可思议的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结果。
我们看总结。
结示劝修: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椤严经》—
我们有很多的修行方法,有忏悔业障、对治爱取,但你因地的安住是很关键的。举一个例子:佛在世的时候,有一次跟诸比丘去托钵。提婆达多要害佛,他把这个象灌醉,然后鞭打醉象,就往佛陀的僧团冲过去了,象都喝醉了当然失去理智。阿罗汉们看到醉象第一个反应,以神通力飞到虚空去,先把自己保护起来。佛陀的真如本性现出慈悲,怜悯这些象,他的手伸起来,就现出五个狮子;这个象喝醉是喝醉,看到狮子就醒过来了,马上跪在地上调伏了。
我们可以看得出两个不同的结果:三乘共坐解脱床,阿罗汉他成就了空性,佛陀也成就了空性。为什么阿罗汉的功德只能够自受用,不能调伏醉象,他只能够保护自己,把自己飞起来?佛陀能够有无量的功德去调伏别人,功德能够他受用,“如来现起他受用”,因地不同。
诸位,佛陀的功德叫做“赞佛甚深功德海”,但是你看过人家赞叹阿罗汉有功德海没有?这个大海深广无涯?不可能。难道阿罗汉他所做的事情太少吗?也未必。你看《天台教观纲宗》,声闻人也有菩萨道,藏教也有三乘——小乘、中乘、大乘,也是有大乘,他也有六波罗蜜。但为什么他修了六度,结果入偏空涅槃呢?就是因地有问题,他没有找到真实的如来密因,开关没找到。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这有两段:
丙三、结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