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1 / 2)

加入书签

《禅观与净土》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3面,我们讲到乙三、菩提道。

佛法把我们众生的轮回,归纳成三大元素,所谓的异熟、思量、了境。说一个人好端端的,他为什么会堕入生死轮回呢?因为他生命当中有三个元素在支配着他:第一个业力。我们过去生所累积有漏的善恶业力。第二个执取。我们对于身心世界种种颠倒的爱取;第三个就是我们一些错误的思想。所以,我们一个人的轮回,简单的讲就是业力、执取跟思想在主导着我们。

那么从一种修行的解脱道来说,业力跟执取它们两个没有自我改变的能力。也就是说,它们两个不能经过学习的。你把它造了以后,它自己不会改变。所以我们所有的希望,就放在思想这一块。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出世以后,必须要宣扬佛法的道理,因为改造我们的思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接受教育?因为我们要改变思想。

那从思想的教育当中,我们会产生一种智慧的观照,我们心中出现了光明以后,看到生命的真相,进而发起广大的愿力。所以,当我们开始走上修行,有观照跟誓愿以后,我们的生命从此以后,就有两种力量出现了;一种是来自于轮回的生死业力,一种是趋向涅槃的菩提的愿力,在那个地方拉扯。当然你要不修行,你的生命只有一种力量,那就是轮回的力量,你就随顺准备轮回。但是修行人他的生命开始产生两种力量了:生死业力、菩提愿力。

站在净土宗的角度,也是这个道理。你所念的每一句佛号也是两种力量:一个是生死业力,会把你往轮回带;一种是往生的愿力,让你趋向净土。所以,往生的人必须要有一种情况,就是你的往生愿力要强过生死业力,你必须要做到这一点。那么关键在哪里呢?我们必须要做好准备,就是说你临终的时候所念的每一句佛号,它是愿力强过业力,这个是你往生的保证。

首先要怎么样?先忏悔,我们必须把业力降到最低,当然我们还要持戒。如果你把这个生死业造的很炽盛,临终的时候你根本不可能往生,你的身心世界是直接堕入到轮回。印光大师说往生净土的人,不但是不能造恶业,你福报也不能修太大。因为你修福报的时候都是有所得心,那个善业力也是一种轮回的力量。福报大的人有时候不容易往生也在这里。因为在造善的时候,他心中对来生的快乐是有所期待,他种了太多生死业力。印光大师常常说晚年的时候,好事不如无事。你发了菩提心以后,做什么善法统统是成佛的资粮;但是你的菩提愿没有坚固之前修善,那是生死业力。所以,我们必须要把生死业力降到最低,这第一点。

第二个就是执取,这个是很重要的开关。我们对三界的爱取,虽然它不能增长业力,但是它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会让你的业力变成很坚固、不可动摇。如果你日常生活当中,对于身心世界所出现的一些状况看的很严重,其实你是不容易出离轮回。你们两个同参道友,你每天念三千佛号,他也念三千佛号。但是这个人的执取比较低,你的执取比较重,他往生,你不会往生。就是说你们两个用同样的往生愿力,但是因为你的执著比他重,你会留下来。

诸位,第七意识的执著它本身不是业力,但是它会去激发、去刺激、去加强业力的势力。第七识为什么我们经常忽略?因为它是潜意识。你造了罪业会发觉有不安的感觉,罪业让你躁动不安。但是你执著,执著在《唯识学》不是恶法,它是非善非恶,是有覆无记业。你执著发现不出来,这个问题在这里,它是一个隐形的敌人。

就是说你这个人执著心很重,你没有惭愧心,有什么好惭愧的,执著就执著呗;但是问题在哪里?临命终的时候你就惨了。这是个隐形的敌人,你造了罪业会有躁动不安的感觉,你马上会觉得:哦,我造了罪业,赶紧忏悔。但是执著重的人,你不会去改变,你的盲点自己不知道;除非你有同参道友,而且你还得听得进别人的劝。

所以,我们在修行当中你只有一个情况,就是自己内观,你去找自己的问题;身、受、心、法,透过这个四念处,慢慢的把自己对身心世界的爱取慢慢的调伏。当然这两个都必须靠思想,靠第六意识;业力的改变靠第六意识的增上惭愧,第七意识的执著改变,也是靠第六意识修止观。当这两个都做好以后,往生就有一定的把握了。

忏悔业障、对治爱取,这两个只是一种局部的对治。今天跟大家谈一谈佛法里面也有更好的方法,就是全盘的改变,从根本上去改变轮回的力量。生死业力跟执著,它们都有一个依止点,我们如何把这两个根给拔掉!前面忏悔业障也好、对治爱取也好,都是从它们两个的枝末去对治。就是说它们两个出现问题了,然后我再来吃药。大乘佛法开一道法门,就是不管你有没有问题,这个是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业力、执取跟思想的问题,一次性解决。它能够有效的把我们的错误思想、颠倒执取跟生死业力,降到最低。这个方法你会操作的话,它是从根本上让我们的生死业力降到最低。

那我们今天这堂课来谈一谈,怎么样能够去掌握佛陀传承的教法,去彻底的改变我们身心世界轮回的三大元素,让它降到最低。

乙三、菩提道(分三:丙一、总标。丙二、别明。丙三、结示。)

丙一、总标

好,我们看第一个、总标,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中道实相。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诸法实相义。实相之相,无相无不相,名为实相。

如果要从根去改变生命,我们就开始要学中道实相。大乘的中道实相分成两块:第一个,它的体性;第二个,它的作用。我们先看中道实相以何为体?所谓一切法平等,无有差别,是诸法实相义,实相的本体是平等的。

我们刚开始修行是不平等的,怎么说呢?比方说忏悔,你是依止善法来对治恶法,用善法来呵责恶法。惭愧心就是这个意思,崇重贤善、轻拒暴恶。我们在忏悔的过程当中是不平等的,我们站在善法的这一块,来呵责恶法的过失,应该是这样子,没有错;我们在调伏爱取的时候也不平等,我们站在清净相去呵责杂染相,我们对身心世界的爱取,透过四念处,不断的呵责它。

但是诸位,带相对治,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有什么问题?因为你带相。凡是有相的东西,它是生灭变化的;凡是有相的东西是狭隘的,它不可能遍虚空尽法界。因地就有限量,你跟佛道就不随顺了。所谓的成佛正因,你必须跟佛要随顺,顺从佛性。我们必须要安住在一种平等的法性,站在平等的法性来忏悔业障,站在平等的法性来对治爱取。

现在就谈到安住力的问题,这个是大乘佛法不共于声闻法,不共于人天法的地方。在声闻法里面,没有“安住”这两个字,声闻法只有对治法,哪有安住法?它是不安住的,是一种对立的思考。大乘佛法第一个思考——平等。你必须要站在平等的角度来对治,站在本来没有业障的角度来忏悔业障,站在本来没有爱取的角度来对治烦恼。你该呵责呵责、该对治对治;但是你的立足点,是站在平等法性的角度,这个很重要,会影响到你未来,最后的结果是圆不圆满?好,这个是一个观念,平等的概念。

第二个,它的作用,实相的作用是无相无不相;它能够从无相的平等空性里面,开展出无量的相状出来,这个是指它的妙用。为什么要平等?因为你最后的结果要成佛,成佛必须是无量的功德庄严,不能有限的功德。它必须是所谓的《法华经》说的普门示现,它有无量相。人天法门只有一个相状,你到人天得果报只有一个相状,做国王一个相状,做转轮圣王也一个相状;你要下一个相状等下一个轮回,每一个轮回只能够有一个相状;阿罗汉也只有一个相状——涅槃的相状。

世间上只有一个人是有很多相状,那个人叫做佛陀。他有无量的相状,应以何身得度,他现无量的相状出来,他同时能够一为无量。那么现在我们在想:为什么佛陀跟阿罗汉相状不同。”三乘共坐解脱床”,三乘人都修四念处;大乘菩萨也修四念处,声闻人也修四念处;为什么结果的时候,阿罗汉只有有一个偏空涅槃的相状。佛陀修四念处,结果四念处的法到他的心中变成无量相。因为阿罗汉因地修行的时候不平等,他没有安住法性。

所以诸位,你不断在精进地对治,最好想想看,你是站在什么角度来对治烦恼?你是站在什么角度来忏悔业障?就是你安住了没有?因为因地心影响到你的果地觉。如果你安住错了,等到结果出现的时候,你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就法华会上来不及了,生命不可能重新开始了,你只好事后调整,那就很辛苦。因为你养成了一种习惯性,这个路走错了以后,你后面要再回小向大,那就非常麻烦。最好从法华的思想:一佛乘,你生命的成佛之道一开始就走对、走上成佛之道,这个是佛陀出世的本怀。中道实相从体性是平等的,从妙用来说是无量相,无量的功德庄严。这个是中道实相所显的体用,这是总标。

丙二、别明(分三:丁一、破除虚妄。丁二、开显真实。丁三、功德超胜。)

那怎么做到呢?我们如何找到中道实相的概念,然后加以安住呢?我们根据《楞严经》的思想分成三块:第一个破除虚妄;第二个开显真实;第三个功德超胜。先看第一个、破妄。

丁一、破除虚妄

无分别智,遍计本空——破除;依他如幻——保留。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于过去事等,梦像二影中;虽所缘非实,而境相成就。

—《摄大乘论》—

首先我们要研究这个相状是怎么回事?相状,当我们破坏这个相状——离相,抓到平等法性的过程当中,你要离相、要破相也可以。首先你要知道这个相是怎么来的?从《唯识学》它的相状是两个:一个是遍计所执所创造的相状,一个是依他起所创造的相状,我们解释一下。

《唯识学》认为圆成实性是没有相状的,它是我空、法空的真如,离一切相。但依他起的相状是由业力所变现的,它变现男人的相状、女人的相状;完全是第八识识种的业力,所变现的相状。比方说你第一念看到讲堂的时候,这个相状叫依他起;那遍计执是加上你的名言分别安立在这个相状,你把这个相状,加油添醋。你可能会把这个讲堂想象的更美好,悲观的人,这讲堂有什么好的,你就开始打妄想,就把它想的不好。

总而言之,这个相状本来是业力显现。但是经过你第六意识的名言安立以后,它的相状在你心中不断的变。如果乐观的人会把相状变的美好,悲观的人把它变的不好,这个是遍计执。这一块相状先破,这个是最粗的。先破名言所安立的相状,我们叫遍计本空。依他起的相状先保留下来,因为它没有错。好!这个概念,遍计本空,依他如幻。有三个偈颂,我们解释一下。

第一个,业力所变现的相状:鬼、傍生、人、天。这个地方提出四个众生。各随其所应,就是各随他的善恶业力,等是心异故。就是同样一个事情,比方说水,但是这四个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内心当中生出阿赖耶识的善恶业不同;他们四个人的眼睛,透过第八识的加持,看到水以后,出现了四种不同的相状。许义非就是人看到的水、天人看到的是琉璃地、鬼看到的是火、畜生看到的是它的房子。许义非真实,这个相状是不真实的。

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水是真实的,那四个人应该看都一样吗?如果说这个相状是真实的,它就不能够随因缘变化。所以它是怎么样?业力所现,不真实。你业力变,因缘就变。这第一个,依他起性是不真实的。但是依他起性不真实,在《唯识学》它是保留下来,因为它不能构成修行的障碍,从唯识的角度,它不构成障碍。

我们再看第二个。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人生本来就是很单纯的业力,要么快乐、要么痛苦;人生只有两件事情:你活的很快乐、活着很痛苦。本来就没有所谓的喜不喜欢,沮丧,没有那么多情绪。但是问题出在哪里呢?名事互为客。就是事相的业力加上你第六意识的想象以后,名言影响到业力——你的思想影响业力。业力也影响到思想,名言跟事相纠缠不清以后,体性就产生变化了。所以,我们对于名言跟业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唯量及唯假,就是会产生互相的影响。

比方说有一个人,你很不喜欢他,这个人是依他起性,他也没好坏,不喜欢他就是你过去结恶缘。那么结恶缘,他出现在你的身心世界,你不可能把他请走,你这个业力不能改变,是吧?业力叫认命;但是你能够改变名言,就是说你有两个选择。第一个,你把他想成是你的恶知识,是来障你的道的,欸,他果然障你道了。

第二个,你把他想成是你的善知识,哎呀,他是我非常难得的提婆达多,他果然扮演提婆达多,因为提婆达多帮助佛陀成长。你想想看没有他,你怎么修忍辱波罗蜜,所有的波罗蜜都可以在顺境修,只有忍辱不能在顺境修。忍辱波罗蜜这个莲花只能够在污泥中成长,就是忍辱波罗蜜只能够在逆境成长。所以说,哎呀,这是对我生命太珍贵了,稀有动物;我好不容易遇到提婆达多了,得好好保护他;因为我的忍辱波罗蜜要靠他来帮助我、刺激我。名言就是说,你认为他是你的善知识,他果然扮演善知识。而这个名言是怎么样?操之在我。而业力我们不能决定,不能改变业力,因为已经成熟了。

所以《唯识学》很强调名言,一个修行人必须破除错误的名言,安立好的名言,它完全从名言如理思惟下手。就是我改变不了世界,但是我可以去解释这个世界,我说了算;在生命里面我认为你是我的善知识,你就是我的善知识。所以,他是用第六意识来主导阿赖耶识;就是我拼不过你生死业力,但是我可以重新诠释你;我改变不了你,但我可以解释你。这个人生是我自己说了算,因为第六意识有主导性。

在这个地方,人生就化被动为主动,本来你是一个生死业障凡夫,欸,结果你把每一件人事,做了一个很好的定位以后,你变成一个菩萨道了。这个人生本来对你来说充满逆境,结果变成是个光明的道路。你就化被动为主动了,人生是我说了算。所以,它这个名言是很厉害的,《唯识学》它善用名言是很厉害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