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2 / 2)
好!我们看最后一段做一个譬喻。“于过去事等,梦像二影中;虽所缘非实,而境相成就”。就是说在过去的事实当中,这件事已经发生过去了,你去回想它,或者做梦,梦中的影像跟你过去的回想影像,我们现在想起来都是一个镜像。这个意思就是,不管依他起也好,名言的相状也好,其实就是梦幻的影像。在《唯识学》来说,它是要你借相修心;它认为说第八识你别管它。你有本事释放业力,我就有本事安立名言;他用第六意识来主导第八识。
我们看到《唯识学》告诉我们人生两个相状:第一个叫唯识所现,这个地方你别动它,你改变不了业力;第二个是唯识所变,这个是你可以努力的,因为思想是你说了算,你可以透过佛法的教理、前人的经验;释迦牟尼佛遇到这件事情,他是怎么处理的?他是怎么去想这件事情的?我们可以透过前人的经验,可以去安立很多对修行有利的名言。
从唯识的角度,它是对治法;前面的四念处,它也是对治法。你看,观身不净。这个色身你如果认为它清净那就惨了,你就是生起贪爱心;你说它不清净,你就厌离了。这个色身是好是坏,你说了算。《唯识学》的意思就是对治,它是由名言所安立的相状,来调伏生死业力的相状。但是在对治当中,它还不圆满;我们先讲对治,破妄法门,这个是一个前方便。
举一个例子,《唯识学》有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名言安立。说有一个母亲,她跟女儿共住。这个女儿工作了一个月以后很辛苦,她拿到薪水,去商店买一个很漂亮的帽子戴在头上;人总是有荣耀的事情是希望跟亲人分享,回家以后,就把这帽子戴在头上,希望给她妈妈看,得到她妈妈的赞美。她妈妈在厨房炒菜,炒一炒又送到客厅,又跑去厨房炒一炒,非常忙碌都没看到。她想不行,我的荣耀要跟母亲分享,她就把帽子放在冰箱上面,妈妈去拿冰箱总会看到。结果她妈妈去拿冰箱的时候也没看到。这个女儿就很沮丧了,吃饭的时候就不讲话了;她母亲就说,你今天好像不太快乐。她说是啊,我买一个帽子给你看,你也不看。她妈妈看她很委屈,她妈妈更委屈:我今天做了头发你也没看到。
所以,众生各打各的妄想。我现在体会人际关系为什么复杂?它不只是业力。如果业力很简单,善恶;因为业力加妄想,这很复杂。人生为什么无解?就是业力跟妄想结合起来就无解了。偶尔有解,就是你们两个刚好打相同的妄想,那是偶尔重叠,大部分都是各打各的妄想。人生它不是只有业力而已,如果业力它很简单,所有的制度定下来就没事了。人生是业力、妄想跟执著,三个东西混在一起。人生怎么会有解呢?除非你自己去改变,否则人生无解。所以,改变只有靠第六意识,从你的思想名言,重新安立。这个是唯识的概念,它是对治的法门,这个法门也非常好,但它不是我们今天的根本。
根本我们看第二个,就是什么叫平等法性?
丁二、开显真实
第二个,开显真实。这个观念很重要,你建立起来以后,它会让你所有的修行,所谓的“日劫相倍”。你修一天,等同别人修一劫,就是有一劫的这种功力。我们先看第一段:
真妄不二: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首先我们在安住法性的时候,根据《楞严经》的思考,我们先把生命分成两块。一个没有相状;一个是有相状的。不管这个相状是业力变现的或者第六意识名言安立的,反正都是相状。那么这个相状有什么特性?它是浮尘,无常变化的,就像空中的灰尘,风吹来吹去,它就飘来飘去。第二个幻化,它是无我的,你不能主导。
从浮尘诸幻化相,很明显佛陀要我们把这个相状放弃,因为你没办法掌控。所有的相状,不管依他起的、遍计执的,在《楞严经》这个相状全部要放下。为什么?因为它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是一个生灭的因缘法,不能当你的安住处。你安住在生灭心,果报就是生灭的果报。
那么怎么办呢?你能够找一个没有相状的妙觉明体,这是个总说。就是说相状的本质是妙觉明体,但妙觉明体又跟相状在一起,这两个是真妄不二;但是一般人都是看到生命的相状,我们忽略了妙觉明体。所以,佛陀讲完真妄不二以后,又把它拆开来说什么是相状?什么是妙觉明体?我们来看什么是相状?
观相元妄: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观性元真: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相状就是我们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所有的身心世界。身心世界是怎么来呢?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因缘主要就是业力,个人循业发现。当业力成熟了,它就出现了;当业力释放完了,它就消失掉了。这个叫有生有灭的,凡是相状它一定有生、灭这两个。在相状生灭的过程当中,有一个没有变化的就是如来藏性。如来藏性——常住妙明,不动周圆的妙真如性;它没有去来、没有迷悟、没有生死;它对一切法是了无所得,这个重点来了。
“观相元妄、观性元真”。这个地方简单地讲叫做从假入空。诸位,你进入空性是怎么进入了的?这很关键。
小乘法的空性从无常悟入空性,它出不来了,因为它看到人生的局部,没有看到整体的因缘。诸位!这个四念处的无常无我观,用的刚好就好了。无常无我观,尤其无常观、死亡观,你用的太过分,会产生极度的悲观。你看声闻人,在《天台教观纲宗》就是说:三乘共坐解脱床。解脱床就是空性,三乘人都证得空性。但是有些人从空性能够从空出假。他能够从假入空,又能够从空出假。有些人他从假入空,从因缘入空以后,他出不来了。为什么?就是过程很重要。你怎么进去的?
今天进入空性,你是用什么心态进去的?如果你是修无常无我而悟入空性,无常无我是看到人生的苦谛。所以,它把人生的苦谛扩大,我受够你了,再也不回来了。诸位,你最好要注意是怎么厌离娑婆世界的?你把娑婆世界讲的一无不是,以后你就很难:回入娑婆度有情,你回不来了。你最好给自己留点余地,你今天把娑婆世界一直骂,骂到最后不行的时候,你证得空性的时候回不来了,因为法执障碍你。
所以,对治法门用的刚好就好,它不像根本法门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如果你今天真如空性是从无常悟入的空性,它的好处效果非常好,因为它药非常猛。从苦谛悟入空性这种是最容易的,因为它会让你厌离,带有厌离心的空性是最容易修的。但是这种作为对治可以,对治爱取,作为治病可以,你不能当常法。真正的悟入空性要从《楞严经》这个方法,从因缘而悟入空性。这个因缘包括善因缘,也包括恶因缘,全部都要看破;而不是小乘人只锁定苦谛这一块而悟入空性。
从因缘悟入空性要怎么悟入呢?我们来看佛陀怎么教:“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个太重要了,悟入空性 关键就在这几个字里面。
我们举今生的生命,怎么知道今生的生命是空?你今天的生命观察空,你其它的就全部都懂了。《楞严经》讲:开始跟结果。首先,你要知道生命是怎么开始的,你从什么地方来?诸位,你想过你的生命从什么地方来没有?你说我从前生而来,不对,你前生不是长这个样子。你前生可能是一个天人,非常庄严,掉落变人了;你前生可能是个男人,今生变个女人。怎么可能A创造B,A跟B不一样,不合理。所以,我们的果报体不是从前生而来的,我们只是继承前生的业力,前生的业种子。当然这个种子也不一定是前生种的,可能是前生的前生。
理论上从果报来说,你今生跟前生是独立的个体。就是前生的水泡跟今生的水泡,不一定有相通的关系。因为你前生是另外一个族群的业力,是某一个时间造的业力。你今生是阿赖耶识里面另外一个墙角的业力起现行。你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相状,没准看到前生的你,还不认识了。我们不能说从前生而来,从生命的结果来说不可以,只能够说继承过去的业力,但是业力是无形相的。我们只是继承前生的功能,并没有继承前生的生命,所以,你不是从前生而来。
那你说我从什么地方来?答案是我们每一个人从空性而来。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无中生有,因缘和合,啪!现出来了。生命没有开始,它是无中生有的,就是你本来没有,但是因缘和合出现了。所以,诸位记得生命没有开始,如果生命有开始就惨了,就有自性了,有自性的东西你就没办法去改变它了,生命没有开始。就像你做梦一样,做梦有开始吗?没有。你做梦你什么时候看到梦境有开始的?没有开始。
第二个,我们看生命的结果。生命有结果吗?也没有结果。不管你今生活的快乐、活的痛苦,每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没有结果。因为什么呢?当业力释放完的时候,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这个生命是没有结果,这个很关键。我们每一个人对生命最大的盲点,就是一直认为生命是有结果。就是生命好歹有个结果,不管是成功失败,总有个结果。
所以,我们认为生命有结果的时候,就开始去努力地去做事业、赚钱、做人事的因缘的布局。为什么?我们认为生命有结果,为结果而努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到死亡到来的时候,才知道原来生命没有结果;但是你下次来投胎的时候,又犯同样错误。我们必须事先知道,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生命是没有结果的。
生命是没头没尾,这个是很重要的关键,没有开始、没有结果,只有过程。比方说做梦,佛陀最喜欢用做梦来比喻人生。诸位!你去检查过去所有的梦。第一个,没有开始,梦境什么时候开始?没有。第二个,梦境有结果吗?你醒过来以后,也没有结果。不管你这梦境是快乐是痛苦,没有结果。所以,《楞严经》不断的问阿难尊者,你从什么地方来?一直问,问到最后,觅之了不可得。生命的结果问到最后,也觅之了不可得。后来结论,生命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
所以,佛陀从无头无尾的生命里面,建立一个“无所得”的概念。这个很重要,你不可能从每一次生命当中得到任何东西。就好像:有没有人从梦境里面把东西拿出来?没有,对不对?你说我梦到是转轮圣王,但是你什么时候把梦境东西拿过来,没有。你在梦境可以受用,对不对?梦里明明有六趣,但是醒后空空无大千。
无所得的概念为什么很重要?因为你无所得,你就知道无所求。为什么要追求?因为你生命有结果你才会追求。所以,你的攀缘心就停下来了,无所得你就无所求,无所求你就无所住。它这样推论起来,《楞严经》在安住无所住,从无所得的概念建立。你的生命不可能给任何的东西让你带走,它只有过程。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从因缘法悟入空性,是最圆满的空性。这个是双向的空性。这种空性,从假入空,你还可以从空出假,随时可以出来,这第一个。
第二个,这个空性是圆满的空性,叫现前一念心性。你现前一念心性,就是离相清净的心性。那么心性未来对你有什么好处?就是安住现前一念心性,从因缘的性空而得到的空性,叫现前一念心性。这个心性是跟十方诸佛同一个种性,这叫菩提道,这就是你的安住处。
首先,建立无所得,因为无所得,你就放弃对生命的追求,会努力地修行,去积集资粮,生命的结果是不可以追求的,因为它没有结果。没有结果你就无所求、无所求你就无所住。无住,你能够把所有的相状全部放弃,这个时候现前一念心性就现前,自性功德力就现前了。真如本性为什么不现前?因为你追求一个相状。反正人生是这么回事,你心中有相状,真如就不现前;你心中没有相状,真如就现前,这两个是不能共立的。
所以,你要让真如现前,必须对相状无所得、无所求、无所住。这个时候,你心性就现前了;现前一念心性它离一切相的时候,离开业力的相状、离开第六意识打妄想——名言安立的相状,这个时候就是你生命的本来面目。
所以,在《楞严经》意思就是说,当我们要继续往前走之前,你要先做一件事情:把生命归零。如果不把生命归零,你带妄修真,带相对治。你说我就依止我的道心、菩提心去忏悔业障,对治烦恼就好了。你没把生命归零,不可能成佛;而且你修行的速度、力道也非常慢。
《楞严经》首楞严王三昧,只有一个概念,就是你修什么都没关系,先做第一件事情——把心带回家,把生命归零。这个动作是非常重要,你不把生命归到原点,再重新出发,那你就很难摆脱业力、烦恼的干扰。你必须要站在一个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的地方安住。你才可以去做所有的加行,找到生命的原点,这个是整个大乘佛法的根本思想。
我们的生命充满了暴风雨、充满了陷阱、充满了灾难,业力随时会干扰我们,烦恼随时会障碍我们;你先找到一个没有业力、没有烦恼的地方,在那个地方先住下来;然后再反过来对治烦恼、忏悔业障。这个是大乘佛法的思考模式,叫做安住。
好,我们先休息一下,这个概念待会儿再作说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