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集《禅观与净土》观照篇(2 / 2)
所以,“观受是苦”要破的执取,如果是福报大的人,你把今生的执取破了就好,因为你不可能想到来生的事,福报大的人他不会想明天的事情。如果是灾难多的人,你说,欸,我今生本来就没什么执著;但你要注意对来生的执取,对未来的希望。虽然还没有出现,它一定在你的心中开始酝酿,你要注意那个影像,它会去刺激生死业力。
观受是苦破两个:第一个今生的感受;第二个来生、未来的感受。
好,前面是对一种贪爱,包括物质、精神的贪爱,现在我们来看主宰。第一个对内心的主宰;第二个对外在的人事因缘法的主宰。我们先来破对内心的主宰,我们把它念一遍。
(三)观心无常
迷却真常,缘气纷纭集一腔。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过未无踪,现在原长往,切莫把流注心机作主张。
这个心不是真实的心,是我们的妄想想象出来的影像,叫做心。这个第六意识心是怎么来的:迷却真常,缘气纷纭集一腔。那是真如不守自性,产生一念的攀缘心,然后慢慢地形成一种气势,就有第六意识了。所以,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它就不是你本来有的。还是这个概念,站在无生的角度来调伏烦恼。
那么第六意识,这以下是引用《楞严经》三个观察。
第一个、离尘无体。离彼前尘相,分别成何状。识的分别,它必须要根尘的和合,叫和合识。它是根尘的碰撞才把识创造出来,它本身就是虚妄的东西。离开了前尘,这个前尘相就是离开了六尘的相状,离开了六根领纳的功能,你哪有什么想象力呢?它本来就是自性空的。
第二个,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你整天事情在那个地方挂碍,在那个地方想象。但是生命的结果,它该是成功它就会成功,该是失败它就会失败。这个子女该成才他就会成才,不会因为你打妄想而有任何的改变。你这打妄想是白打了,你倒不如打妄想的时间去念往生咒。
过去无踪,现在原长往。“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所以,切莫把流注——就是这个念头,一个接一个念头的妄想。虽然它相续,但是妄想没有真实性,切莫把这种刹那刹那生灭的妄想当作真。
这个对妄想的执取主宰,有两种人要注意:第一个福报特别大的人。因为他往往心想事成。他打一个妄想,我要买一栋房子,这房子就可以买下来了;他希望把花园规划成什么样?他打一个妄想,这个东西就会出现。他就会以为有主宰性,他忽略了这个心想事成不是他有主宰性,那是因为善业的资助。他不会认为是善业,他认为是我说了算。但是等到他福报享尽的时候,你不要说主宰性了,一杯水都喝不下去。其实,你之所以心想事成,是因为你有善业力在支持你,不是你有主宰性。所以,福报大的人要注意,福报大的人要加强观心无常这一科。
第二个年纪大的人。我都有感觉,年纪大的人会比年轻人打更多的妄想;真的是这样,你会回想过去的事情。年轻人他一股脑的往前冲,他的行动力会比较多。年纪大的人瞻前顾后,他想的太多,做的比较少。所以年纪大的人观心无常很重要,你要知道事情各有因缘,其实你回顾一下了,它该成功就成功了,该失败就失败了,跟你打妄想没有关系。没有一件事情因为打妄想而改变的,如果回顾你的生命经验,你会得到真的是这样。妄想是饶你会思量,终归罔象,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就好了。年纪大的人要注意,很多事情打妄想是没有用的。所以,观心无常是调伏我们对内心的主宰。
我们看最后,观法无我。法,就是心以外的都是法,就是人、事、地、物。这个东西都不能主宰的,我们看蕅益大师的偈颂:
(四)观法无我
藏性周圆,循业随心法法全。和合因缘舛,戏论须排遣;外道枉纠缠,盲无慧眼;妙有真空,觅我同阳焰。切莫把十界依他作本然。
—蕅益大师—
首先我们看这个法是怎么来的?藏性周圆,藏性指的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简单地说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周遍法界的,是圆满的。本来它是十法界圆满的,但是会出现在你生命当中的法有两个因素:第一个跟业力有关系;第二个跟你的妄想执著有关系。就是业力跟妄想执著的结合,就形成了你今生的小水泡。也就是说你今生会遇到什么人,碰到什么事,都是由你过去的业力跟妄想的结合。
比方说:诸位今生你们为什么会在义德寺相遇?有两种情况,从这句话“循业随心法法全”。你们这一百多人过去生有造过共业,当然是好的业、三宝的业;第二个,曾经打过相同的妄想。真的,因为你们一定接受这个道风嘛。就是说你们的妄想有交集,才会在一起,真的是这样。你们没有共同的业力、没有共同的妄想,你们不可能生活在一起,世界上那么多道场。
所以,因缘生就是一个业力、一个妄想。就像佛陀说的忆念,两个人为什么会在生命中交集?互相忆念嘛,两个妄想有交集。如果没有交集,你来义德寺转一圈就走了,根本没有力量会留住你。为什么你来到义德寺会有一种力量粘住你,业力、妄想这两个,共同的业力、共同的妄想。当然这个都是好的业力、好的妄想。总而言之,这一切法是无自性的,它只是一个暂时因缘的和合,所以你不能当真。
第二个,和合因缘舛。这个地方和合指的是什么呢?它这个地方引用《楞严经》的思想,就是外道——自然外道。自然外道说一切法是和合的,落入常见。人死了以后还是做人;动物死了以后继续做动物,这个是和合的思想;这个因缘是小乘的断灭见的因缘。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落入断灭。这两种断常二见应该排遣。所以,我们对人事地物的因缘是非常非断,外道跟小乘的因缘,都是纠缠不清的,盲无慧眼。只有:妙有真空,觅我同阳焰。我们在缘起当中看到性空,看到无我的思想,这个才是合乎第一义谛的。所以,不要把整个十法界,这些人事地物的因缘,当作你的本来面目。
这个诸法无我,我们解释一下。小乘的诸法无我,观一切人事地物是无我的时候,它是带有断灭的思想,大乘佛法的无我是带有菩提心的空性。小乘的空正见是带有出离心。大乘的诸法无我是带有菩提心的空正见,它是双向的思考。就是说虽然人事地物都是虚妄的,但是你可以借假修真。小乘佛法观诸法无我的时候,它是一味的排斥;大乘佛法是不执著,但是你也不需要排斥。你今天会生长在什么环境,那是过去的业力跟妄想。你不必说要去厌离它,只要不执著;然后,你可以怎么样?借假修真。
我觉得忏公师父有一句话讲的非常平衡中道。他说随缘尽份,尽份随缘。随缘,就是你不要执著,但是你要尽份,在过程当中你要借假修真;但是尽份当中又能够随缘。大乘佛法在观察“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它放弃主宰,是放弃了对结果的主宰;但是在因地当中,他是利用这个心,利用这个法去积集资粮。这个地方还有所不同,大乘佛法在修四念处,它除了有否定的一面,还有这种积极的一面,这是双向的。
好,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丙三、结示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释乙二[解脱道]竟—
从四念处的角度来说,它对我们的整个身心世界只有一句话,就是无常败坏。它只是暂时借你用的,身受心法、五蕴身心,它是个一时的生灭之法。而且这个生灭法中,如果你执著它,有严重的过失。所以,你必须要超越这种生灭的五蕴,追求寂灭的快乐。
我觉得,所有的出家人,都要注意这四个字“寂灭为乐”。如果你没有体验到这四个字,你的修行很难走下去。因为佛法里面都是否定的,对一个初学者;你不可以这样子,也不可以那样子,它把你所有的管道全部塞死了。所以,你如果没有找到一个新的生命通路,你就有两种可能:第一个你放弃了,第二个很可能走上小乘。因为生命中所有的乐趣全部被关掉以后,你就会产生断灭的思想,对你以后的菩提心会受伤。
所以,在大乘佛法里面就是说,你要寻求另外一种快乐,就是一种寂静心的快乐。这个不能从外面去找,从里面去找。古德有一句话:心志要苦,意趣要乐。如果你在佛法当中找不到修行的法乐,你有可能走入小乘的断灭。因为你所接触的法都是这个也不可以,那个也不可以,到最后你会把自己关起来。如果你没有找到另外一个生命的活水,你就很难发起菩提心,那这样子就不好了。
我自己一个体验:这几年我都在美国上三个月的课。那美国的环境,我们英文讲的不好,人生地不熟。三个月,一个礼拜讲两天的课,其他时间就自修。而且美国的那个东西都是居士帮你准备好,所以你根本不能外出,我也不会开车。那自己在台湾佛学院的时候,你有时候还打打电话。学苑什么事情叫你,有时候自己去外面买买东西。到了美国的时候你会觉得,真的所有的因缘都没了。我只好加强行门,拜佛、多打坐。后来我体验了八个字,送给大家。这是我在美国讲了两年课的心得:
“安住孤独,享受寂静”。
我们以前在动态当中,不知道孤独、寂静的可贵。我们总是觉得要去跟人家活动,要去跟人家泡茶,去跟人家聊聊天会快乐。其实这个快乐是很粗糙的,我们应该要去找到另外一种快乐,叫做寂灭为乐。就是在寂静当中思惟法义,那种释放的快乐,那种快乐不是透过六根来的,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它是超越五蕴的,跟感受无关、它跟妄想无关、跟执著无关。
就是说我们一念心性的深处,它外面包了五层的污垢——这个五蕴。因为我们习惯性的快乐都是依止五蕴,我们觉得快乐要透过六根,要眼睛欣赏东西,耳朵欣赏音乐。其实不对,快乐有很多种管道。有一种快乐叫做寂灭为乐,它是从你的内心的真如生出来的,那种快乐是没有过失,你没有躁动的感觉。
我觉得所有的出家人,你要试着把这个快乐找出来,否则漫长的修行的道路你很难走下去;就算走下去了,你很可能走上小乘的断灭。诸位,你自己得不到快乐,很难去关心别人,我讲实在话。还是那一句话,心志要苦,意趣要乐。你在修行当中找不到法乐,就很难发起菩提心,关怀一切有情。自己都焦头烂额你会发起菩提心吗?我认为不太可能,不合理,不合乎人性。
所以,我们看四念处,佛陀关闭了身受心法所有的管路。但是你必须从这个地方找出一个新的活水,叫做寂灭为乐。这四个字你要体会得出来,那出家是一种享受:安住孤独、享受寂静。就是你要学着内观,向内去找。
我们以前很喜欢透过身受心法,去认识这个世界。其实我讲实在话,你有善业力你自己会快乐;快乐不是六根给你的。诸位,不是说你攀缘才快乐,世间上攀缘半天,得到痛苦的人多了去了。那是因为你有善业力。如果你把善业往真如的方向走,真如会给你更多的东西。但是真如它有一个个性:你必须放弃外在的东西,真如才会给你快乐。当你已经从五蕴得到快乐,真如就把门关了,它不给你了,你已经有了就好了。当你山穷水尽疑无路,把整个六根的快乐都关掉以后,开始内观的时候,柳暗花明又一村;你会发觉真如给你的快乐更实在,更真实。
所以,你过去、今生修了很多的善业,我希望你再做一件事情——不要从六根去获取快乐。让真如报答你,不要让因果来报答你。你说:欸,我今天布施、持戒,修的善业跑哪里去了?你只要放弃外在的快乐,真如就会报答你了。当真如报答你的时候,那个快乐叫做寂灭为乐,没有过失,没有生死业力的过失。你要体验看看,首先你要从观念上改变。
就是说,追求快乐这是合理的要求。我们就是要追求快乐,才有修行的动力,要不然我们这么辛苦干什么?但是,你的善业不要求因缘果报,从六根给你快乐,要去试着让真如给你快乐,把你的善业向真如来兑换快乐,这种快乐是寂灭为乐,没有过失的快乐。
也就是我们的心态要顺从本愿,顺从本愿相反一句话就是顺从轮回。我们不一定要断烦恼,当然不可能断除所有的业力,但是你心态的改变是很关键,至少你已经跟诸佛是同一个心态。虽然我很多事没有做好,我只是刚出生。但是最起码你跟佛陀是同一个思想。就是高速公路佛陀走的很远,我刚开始走,但是起码我们是同一个道上了。就是当你的思想从攀缘五蕴身心而开始内观真如的时候,你的生死业力就进入睡眠状态了。因为你的业经过你的忏除,你的心态通过爱取的调整,阿赖耶识它已经没有力量,这个开关已经关掉了。虽然有,但是带业往生。
我们解脱道就是调伏对于五蕴身心的爱取。好,今天的上课有没有问题?
【学员提问】:法师,今天的问题是帮同学问的,有两个同学托弟子问两个问题。因为法师昨天跟今天都有提到拜忏,但拜忏的话,他有一个疑惑说:我们其他的忏本都有观想文,那万佛的话它就是直接都是佛号。他说那我们拜万佛的时候,他变成不知道怎么随文入观,然后怎么样让自己能够忏除自己身口意三业的不净?
【师父答疑】:我会觉得是这样,如果是老参,你的心态已经很上路了,那就直接拜万佛;如果你初学者,我会建议你拜《八十八佛》,因为它的结构设计的非常好。它一开始先发愿,然后皈依。《八十八佛》每一佛就是皈依,最后回向。就是说它已经把你的心态都设计好,你所有的心态只要跟着它的思路走就好了。如果你今天直接找到一个三千佛或者是万佛,那你准备工作、自己的功课就要做够。你可能之前要写一个《发愿文》,你为什么要拜这个佛?你不能让这个佛号、拜佛的功德流入人天福报,你要有个以愿导行。
那如果说你拜《八十八佛》,所有的前方便都不需要了。你只要把袈裟一披,香一点,就可以进去了。因为它所有都帮你规划好了,“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它都帮你规划好了。所以作为一个初学者,我建议你找一个比较完整的忏法来拜。等到思想上路了,你习惯了。你再来拜那个只有事修,没有理观的,我觉得会这样好一点。
【学员提问】:第二个问题其实法师已经回答,因为有人想要问说要拜哪一个忏比较好?那再来他就是说,那法师所谓的要拜一年,是指那种昼夜六时一直拜一直拜这样子的拜一年吗?
【师父答疑】:没有昼夜六时了,该睡觉睡觉,身心要调和。你看《小止观》要调和身心,它没有告诉你断除身心。调饮食、调睡眠,它没有叫你断睡眠;调就是刚好。我们佛法对五欲是呵责是断,饮食、睡眠这是你必需的。你要知道必需品,有些是你自己打妄想出来的,这个要断,这根本不是必需品,五欲不是你必需品。但是生活是你必需品,睡眠是必需品,欲界众生你不要睡觉吗?吃饭也是必需品,所以叫调,你要去调;这就没有标准答案。调就是你适合睡六个小时,就睡六个小时,有些人身体状况好就睡四个小时。但你不要跟别人比,说隔壁的睡四个小时,我也睡四个小时,结果整天在打瞌睡,那你就不是叫调你是跟人家比。找到一个你自己的身体机能最适当的最佳状态。
我觉得忏公师父他老人家有个好处,在修行当中,他抓的法都是重点。老人家一生的经验,他拜《八十八佛》,我认为一定有道理,我觉得拜《八十八佛》非常好。尤其是它后面的那个七支供养,真的会打开你的胸量。它刚开始是我今发心,依止个人的身心世界,在发愿跟拜忏的时候,就是为自己修行的。到最后的时候,它会告诉你无尽灯。把自己放下,开始为一切众生发愿。它是由自己而开展出无量的功德海。
当然这个不是标准答案,看个人的喜好,我觉得《八十八佛》挺好。除了上课以外,你就是一天拜个一部、两部都可以;关键就是说你要用心,心要放在这里。为什么要剋期?因为我们的增上惭愧不可能保持很久;你只能够在短时间,就是说提起精神,一鼓作气。如果你觉得一年太多,可以百日拜忏;古人也有百日拜忏法,拼一百天,见不到好相,休息一下,再拼一百天;最晚三个一百天一定会成功。
就是说你与其整天拜佛悠悠泛泛,好像有拜又好像没拜,那你这不好了。你就干脆设定一个期限,好好的把这件事做好。剋期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的心不可能维持很久的正念,你就把自己规划一下,百日拜忏法或者是一年拜忏法,你可以规划一下;分成一百日,分成三次完成也可以。
【学员提问】:法师,阿弥陀佛!请问一下法师说我们的目标是转第七识,那是不是我们的人生观改变,就等于转变了我们的第七意识?
【师父答疑】:是的是的,你的价值观改变了,追求东西改变了。我们以前追求五欲的快乐,现在我们追求寂灭的快乐,就改变了。就是你那个执取,执取往好的方向走就是愿力,就是以愿力来代替执取。因为要从你的思想,你不是只有嘴巴念佛,要从性格上改变自己。很多人只有念佛,我讲实在话你不会往生。如果你们想听好听话也可以,念佛一句你就可以往生。但是问题是我这样欺骗你没有用,对不对?就是说我们今天是出家众,必须讲实话,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你的心态没有改变,你是不会往生。
因为不是佛陀不救拔你,你自己的业力都没有处理好,你怎么往生呢?业力不会放过你。往生——什么叫往生呢?叫带业往生嘛。你要走出过去的业力,你才有资格谈规划未来,面对弥陀的光明。你自己的业力都走不出来,阿弥陀佛怎么救你呢?你要先处理好自己的问题,“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不是说菩萨影现中,所以你众生心垢净,你这个是颠倒想法。
诸位,阿弥陀佛不可能跑入你的内心世界,帮你处理你的爱取,不可能。但是我觉得作为佛陀,他该做的都已经做了,感应道交是双方的准备。其实佛陀已经把了生死降到最低了,他没有要求你断烦恼,也没有要你把所有的生死业力修到业尽情空,这样子已经是非常慈悲,你还想怎么样?你还想他进入到你的心中,帮你做这件事吗?不是他不要,问题是他做不到。因为你的妄想捏造一个自己的世界,只有你自己走出来。既从心起,还从心灭。为什么佛陀讲自觉?你要不自觉,说实在,谁拿你都没办法,你要跳火坑,阿弥陀佛也抓不住你。
我们要知道,弥陀把该做的已经做到百分百了。他要求我们临终的时候不要触动生死业力,不要起颠倒,这个已经是最低标准。如果你觉得这一条路还不能走,圣道门你试试看,圣道门那不是这样子。光是禅定就够你修好几辈了。圣道门没有人一生完成的。你看,慧思禅师成就三昧以后,他七世的修行,苦行,今生第七世。你七世当中不能有差错,任何一生只要没有出家,还俗就前功尽弃。“惑业未断犹胚器,经雨则化尽前功”,蕅益大师说的。修行生生世世都不能有差错,圣道门。一次有差错,就像那个泥土捏好以后,还没有烧之前,下雨,对不起,重来。
所以,你要看凡是对净土宗特别死忠的,都是曾经修过圣道门的,他知道怕。就像蕅益大师在四十五岁之前,根本不把念佛当一回事,你去看看他的传记。“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惑业未断犹胚器,经雨则化尽前功。从此专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蕅益大师在圣道门当中,他非常努力用功的一个人。他病到躺在床上说,七日七夜不能坐、不能卧,只有含泪念佛。你看病痛把一个大师级的人物折磨到含泪念佛,他从此以后宝此一行,万牛莫挽。他就知道,只有靠佛号了。
那我们这种人,一开始就修净土人就不知道珍惜。你试试圣道门看看,那就不是这样子了。我们净土门的要求都很人性化;就是拜忏,你做的到;调伏爱取,你做的到;观念改变一下,不要向外攀缘,这都做的到。但是你如果要断惑证真,那就没有什么人性化;那只有佛性,****,没有什么道理。你去看禅宗的修行,没有人这样讲人性的,只论佛性,不论人性。所以,我们在念佛,当然你要生感恩心,当然你自己的准备也很重要。
我再讲一次,不是阿弥陀佛不救拔我们,而是你自己要真的从妄想走出来;你走不出来,谁拿你都没有办法。因为这个妄想是你自己编织出来的,还得靠你自己破解。
好!我们今天先上到这,明天把它做一个完整。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