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4第十四章 他很缺钱(1 / 2)

加入书签

就私塾先生这份工作而言,能否收到学生都是运气,学生越少束?只能收的越高,但束?越高能读得起书的学生又更少。

如果县衙组织县学就可以集中所有需要学习以及适龄学子加入学习,人多则束?可以少收一点。

大部分私塾老师其实也不是贪得无厌非得赚多少银子,只是他们别无所长,空读了几十年书,肩不能提,也无法参与耕种。

张明贤的提议当即有几位学生不太多的先生应下了,但稍微生意好些的先生则想再观望一段日子,毕竟肯定赚的没有如今多,但也胜在学生数量稳定。

张明贤看出他们的犹豫,却也不慌不忙,毕竟选择是需要先生们自己选择,这种事情强扭来的老师也未必会好好教导学生,自然,他是希望办学能够取得成效的。

“各位先生也无需介意,若是不愿意的话张某也不会勉强,但张某随时欢迎各位加入,希望各位能好好考虑一二。”

说罢张明贤像先生们微微鞠了一躬,论年纪,先生们有些能做他父亲了,论事迹,传道授业解惑者值得被尊敬。

先生们见张明贤鞠躬,连忙说道:“当不起当不起,县令大人这是作何?”

张明贤却道:“先生们教书育人,张昧先代县内学子谢过诸位,今天张昧只是一晚生后辈。”

一个巴掌一颗枣的道理他还是懂,晾着那帮先生那么久,再予以足够的重视。

送走了私塾先生们,便着手准备下一件事情了。

张明贤让人把东南西北四条街上有钱人家有空余的宅子租了出来,由县衙出钱统一打理,开新办学堂。

四条街上独有南街的学堂位置在内街,其余三街的学堂都在城郊与外街的交界处,相对而言不算太远,但城南的郊区距离南街内街却有将近两个时辰的脚程,其中还有一大段几乎垂直陡峭的山崖。

若是城南的学子在南街内街学习,那必须在南街住宿才更合适。

一大批城南的住户想要放弃入学时,却看到户房在向城南统计什么。

“大娘,你们一家子一年收入多少银子啊?”

“哪找收入哦,不过就是屋后头那几亩地,自己种的自己吃,多的有的才拿出去换钱。”

“那你们屋里头有没有娃娃?”

“哪个屋头没娃娃啊,大牛二牛,来给叔叔瞧瞧?”

“如果让你的孩子去县衙读书,你们愿意不愿意啊?”

“这哪个不愿意啊,哪找钱交束?,没钱,而且我们这到城里多远啊,实在是去不了啊。”

......

户房的人几乎问遍了郊县的人家,从家庭收入、是否有子女、是否有求学意愿多方角度核实情况。

最终取得了几个结论。

家中有男孩的几乎都是愿意让孩子读书的,而女儿则希望留在家里。

少部分人家里有积蓄,愿意为了孩子读书更换一个新的生活环境。

靠近南街的人家认为不想搬家,太过麻烦,可以让孩子每日回家,也不算太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