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7入学(2 / 2)

加入书签

钟令看他眼神莫测,笑问道:“薛兄想什么?”

薛度淡淡笑道:“只是感慨钟兄才学过人,少年得志,惭愧罢了。”

说话间,队伍已经慢慢停了下来。

司业在前面说话,钟令大致听着,只是几句欢迎之辞,末了见他引出一人。

此人着深绿?衫,年纪看着三十左右,介绍自己叫蒋?,是治事堂学子,比他们早几年进学宫,如今被司业点为斋长,今日负责为他们这一百二十六人入学做介绍讲解,亦负责管理他们在分斋之前的教学及斋舍起居等事宜。

听他讲解,人群又安静了几分,钟令向前看去,赫然见到崔友诤跟在斋长不远处,正听得认真。

大半个时辰才终了此行,最后听得斋长道:“出了这里,前行便是经院六座学堂,往东一里是饮食休息的斋舍,明日早课请诸君至昭文斋,若要住斋舍的,如今随我前去斋舍登记,其余人等请自便。”

学宫斋舍中有供师生居住的屋舍,给学生的并不宽敞,两人一间,自愿入住。

起初大多人都会选择住斋舍,然而总有学生晚归或不归宿,或是带着书童、小厮一并入住,弄得斋舍中乌烟瘴气,后来便定了规矩,所有学生一入学宫,皆不许带仆役,斋舍只许学子独身居住。

如此久之,大多数家底丰厚的学生都不愿再住斋舍了,不过现今还是有不少学生愿意去看看,霎时间这间厅堂都变得宽敞了。

钟令无意前去,抬头看到崔友诤朝自己小跑过来,“十五郎,可住斋舍么?”

“我家离得近,便不住了。”

他点点头,看到站在钟令身边的薛度,微微作了个揖,“在下崔友诤,有礼。”

“薛度见过崔兄。”

斋长将要走远,崔友诤也不多言,匆匆扔下句:“我且去斋舍,再会。”

薛度看他离去,揶揄道:“难怪钟兄如此不凡,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啊。”

“薛兄说笑了。”她目送崔友诤离开,也提步出了厅堂,“我还有事在身,先告辞了,薛兄请自便。”

薛度“诶”了两声,看她并不朝着出口处去,又小跑着跟上,“钟兄这是去何处,你认得学宫的路么?”

钟令并不厌烦他的絮叨,反而觉得有趣,便如实道:“不瞒薛兄,书阁典籍是我家一位亲戚,这几年我常去书阁中替他做些杂活,此行便是去书阁中。”

薛度这才有些了悟,若是能够自由进出书阁,这少年自学成才也并非不能,或许他说并无师承的话也不是诳自己?正是,往后便是同窗了,他又是本乡人,是否拜师求学一探便知,哪来欺瞒的必要。

这样一想,他便为自己先前的心思而愧疚,对钟令油然而生一股敬佩,生了结交之念,“我也想去书阁呢,正好同行了。”

钟令欣然引路,又行数步,听他问道:“方才斋长说叫我们选课,选的都是些什么课?”

钟令观他气度及周身装扮,绝非寻常人家,或许应是什么官家子弟,这般门庭,怎么会不知道选什么课呢?

她问:“薛兄不知吗?”

“我现在还不知,打算回去让人打听来。”他说话跳脱,还不等钟令回答就又问起上早课的事。

钟令等了等,见他不再问其他的了才回道:“早课有足足两个时辰,未时上晚课,也是两个时辰,上课都有钟声提醒,如今我们都才刚入学,还未分斋之前需要每日上早课,逢十才休沐,并非每堂课都有先生讲授,早课只是约束,好让学生们尽早适应学宫的课业,等到明年春天才会将我们这批人分斋,适时看分斋情况再选课。

明日早课会发下来两本书和一张书单,单子上的书都是些常见的,大多学子都已带全了,若是没有的便得自己去书斋买,或是去书阁抄几本都成。”

薛度点点头,又饶有兴致地问起学宫景致,看到几座雅致的亭子便想着冬日亭中赏雪,看到绿树成荫又吟几句诗……

终于到了书阁里,一个年轻人坐在书桌前忙碌,见到有人来,也只是抬头看了一眼。

待看清来人,他才放下笔轻快地问道:“钟令,你来入学了?”

这是钟令辞工之后又一个无偿前来帮忙的杂役,是经院一位先生的儿子。

钟令也笑道:“是啊,现下我们都散了。”

“你来借书吗?”

“今日不借,我来找本书看看,林兄不必顾我。”

杂役便不再问,继续手里的活。

薛度满脸的狐疑,跟着钟令走到一间阁子里,“他看不见我吗?”

“薛兄误会了,在书阁里干活,除了祭酒来了拜见几句,其余人来了是不必招呼的,书阁是看书的地方,来一人便拜会一声,总是不妥。”

“这样倒是很好,学宫学宫,终究官僚所在,竟有这样一个清净地方。”

钟令也赞同点头。

薛度见她在几座书架面前来回,也不是个傻的,知道她或是有事,便也在书阁中四处闲看起来。

钟令倒是没有想着赶他,却也乐得清净,在裴氏赠书的阁子里看了一圈,只拿了一本《华林遍略》看起来,不多时,耳边响起来贺典籍的声音。

“都入学宫了还是想抄书?”

她遗憾地抬起头,“唉,我有前科,还是不抄了。”

“就是这本吗?二十两?”

“不是这本,是这阁子里的每一本,一本二十两。”她起身,“听说我考上了还有人找我呢,我虽抄不得,典籍你倒是可以抄一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