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太阳的孩子(2 / 2)
“余,我既然走上了这条回家的路,我就要学习我祖先的语言。”
莫马迪对“殷商后裔”这个概念的热忱,让余切感到惊讶。他怀疑老莫是想给印第安人找一个靠山,催眠自己是殷商后裔,而后真的开始相信了。中英港地谈判是在去年发生的,内地的人很难想象,这件事情对世界上其他人的冲击。
英国人之前还胖揍阿根廷,后来竟服软了。
因此莫马迪看到,中国人在很穷的时候,已经可以爆发出很大的力量了。
人多力量大并不是必然的。
曾经印第安人是一个人口数量极多的种族,在某个时代,甚至多于太平洋另一端的中国大陆(宋、元),但他们一团散沙,没有自己的共同信仰,结果沦落到今天的地步。
莫马迪说:“我终生都在做一件事情,做好我们印第安人的民族构建,在今天看来,这件事情何其难也。是我唯一的工具,我只能把它利用到极致。”
之后,莫马迪离开波士顿,去了美国的行政首都。因为今年以来发生在拉美层出不穷的大事件,这一年可以说是拉美年,美国的大统领为了表彰老莫复兴印第安人文化的功绩,给他颁发了一个特别贡献奖。
余切在酒店的电视台看见老莫的身影,他几乎没有看这个国家的大统领,而是掏出了一张画着“方向盘”的小纸条自顾自说:
“这是太阳,朋友们,我们本是信仰太阳和雄鹰的民族。”
然后落下热泪。
这当然不是那个“特别贡献奖”所致,而是因为莫马迪自以为自己找到了捏合民族的法宝。
央台的摄制组很惊讶:他们很难想象,这个穿着高定西装,对总统甩脸色的男的,竟然是余切最近常常见到的“老莫”。
这档纪录片里面,究竟还要有多少外国名人?
尽管这时的中国人一无所知。
卡门告诉余切:“莫马迪是个在印第安族裔中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印第安人之所以接纳他,就是因为他是真的从部落里面成长出来,并且读上大学,又回到印第安的伟人。”
“那确实厉害,你让我回万县搞文学,我肯定是不干的。”余切说。
卡门又道:“他那个部落没有文字,只有图画,他们之间的交流只用口头进行叙述,因此莫马迪很相信文字和语言的力量,他一直宣传这种观点。”
这么说来,老莫真是个小地方的伟人。
但余切上辈子真的没有听说过莫马迪这个人。
说明他搞的东西没有出圈啊。
《东风压倒西风》的摄制组,仍然跟着余切,他们看到余切找来莫马迪的《日诞之地》看了一下午,然后长叹着摇头。
怪不得莫马迪这么热情,怪不得莫马迪一看到太阳,就应激了。
余切拿着那本《日诞之地》说:“这个我没空翻译成汉语,但是其他译者有兴趣的,可以来翻译。它主要讲一个印第安小男孩不会说话,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是一个‘失声’的人……最后在旅途中逐渐的找回他发出声音的能力。”
“这在说什么?他其实写的是他们的民族史。”
“同志们,其实在各国都有这么一些小众作家,他可能不是很出名,但他在自己的地区是很伟大的。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西方构建的巨大世界中,任何人不在西方世界出名,他就不是世界性的作家……我似乎也是这样。”
“但我们都知道不应该这样,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现代文学当真很落后于世界吗?我以前是相信的,现在有些怀疑了。”
余切这番话被认为意有所指,因为大陆现在比较流行“实验性文学”,就是一群搞文学科研的发明家,把西方的写作手法用来写中文,读者当然看起来很费劲儿了。
王硕和王晓波这俩就是在这种环境出头的,他们“侃大山似”的大卖特卖,让文坛许多人破防。
这次拍摄后,摄制组的大部队准备回国。摄制组拍摄到了满意的素材量,足够做出好几集的纪录片。
余切请他们到唐人街吃饭。这里有一条排名全美第四的唐人街。
大家都很尽兴,都醉了。
木青问余切什么时候回国?
余切道:“聂鲁达先生的第二次调查结果要公布了,水落石出后,我就回国。”
木青点点头,叹道:“我想一直跟着你,但是组织已经召唤我,我要回燕京了。我们此前拍摄个人传记片,最久是一个星期,你已经远远超过。但我们给你拍摄的纪录片,只拍摄了大半,结局要交给别人来见证了。”
余切已经知道木青在创作“故事一样的纪录片”,他被刘祥成这种精英媒体人刺激到了。木青希望向《时代周刊》这种西方发达媒体学习。然而,木青终究不是个年轻人,到美国的一切让他无所适从。
他向余切介绍了新化社的一位女记者,邵琦,这个人会接替木青的工作。邵琦今年三十多岁,留着新闻主播那样的女士短发,很时髦。
“塞尔维亚进修过的,她东欧的几个语系说的很好,希望做一个战地记者。我们说,余切一直在战斗,就把这个巾帼调过来了。”木青道。
邵琦看向余切的目光,既有跃跃欲试,还有难以察觉的敬仰,毕竟这是难得在世界有名气的中国作家。
邵琦向余切介绍她自己。她是个干部子弟,但很愿意证明“干部子弟”不是躺在功劳簿上的人。
邵琦也很容易获得宝贵的“外派记者”的机会,所以她专门选那些危险的、偏僻的地方去。“我本来是要去塞尔维亚的,余同志你到哥伦比亚后,我请缨来哥伦比亚,可惜组织并不批准……你和马尔克斯的世纪握手,中国记者没有能够拍摄到。”
“这是我们中国记者的耻辱,我决心要改变这个现象。”
随后,邵琦忍不住笑了起来。因为这好像是在说“余切会遇到比哥伦比亚更危险”的事情,这当然不可能了。
这之后,庞大的央台摄制组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回国剪辑和审片——因为几个打桥牌的朋友,对于余同志在美国到底干了啥很感兴趣,急不可耐要立马看!另一部分人留在美国,他们以女记者邵琦为首。
“这纪录片什么时候能播出?”余切问。
“元旦前,因为这之后要过春节了。今年春节,听说余光钟老师要来春晚舞台,向大陆人民朗诵《乡愁》那首诗。王濛和钱忠书老师也要上去呢,啊,还有流沙河!这一年是你们文学家光荣的一年!”
邵琦失望道:“可是,你竟然不在!你什么时候才去春晚呢?余同志!明明是你是灵魂人物!”
央台怎么派了个我的读者来当领导?她能客观吗?
余切心里发憷,这纪录片是否会用力过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