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66第66章(1 / 2)

加入书签

四月底又传来一个消息,去年发动兵变的王则被围剿。虽然他占据贝州城,拥有坚固城墙的优势,但官兵通过挖掘地道破城,将王则俘获,不日将被押送京师处死。

吴父也将随押送队伍回京。

全家顿时兴奋起来,尤其是刘耘娘,掰着指头盘算丈夫何时归来。然而没过几天,朝中有人密报徐州有举人图谋谋反,吴父行至半途又被紧急征调。

听到“徐州”二字,吴悦便知该来的终究来了,这“另一只靴子”终于落地。但转念想到尚且在世的石介,吴悦又不确定这次夏竦会如何出招。

历史上,夏竦曾伪造书信,称石介并未身亡,而是与富弼合谋,前往辽国寻求援兵,致使仁宗两次意欲开棺验尸。如今石介尚在人世,能亲自辩解,不知夏竦此次会如何发动攻势。

恰好剧院落成,准备试营业。吴悦天天泡在剧院后台,扮成丫鬟模样,观看她们开业前排演剧目。她当然也另有目的,柳永身为著作郎,是天子近臣,这是她目前能最快获取朝内信息的渠道。作为知晓石介与她家关系的人,吴悦并不需要柳永真的泄露什么,除非朝中有人默许公开信息以引发公愤,但是她也可从柳永的神情中探知一二。

柳永本来只是因为魏都知所托,来监制自己改编的戏文,不想他渐渐被戏剧魅力吸引,反倒比魏都知还要积极。吴悦选择交由他改编的第一部戏剧,正是经久不衰的《梁祝》。

梁祝传说起源于东晋,相传梁山伯曾任鄞县(今宁波)县令,病逝后与祝英台合葬。在长期流传演变中,故事融合了多个古代元素:南朝民歌《华山畿》中棺木为侬开的殉情情节;晋代《搜神记》中《韩凭夫妇》的化蝶意象;以及与东晋推崇的贞烈观念相合的义妇形象,这些杂糅都体现了不同的改编者想体现的社会价值取向。

直到晚唐,张读的《宣室志》才首次以文学笔法完整记载梁祝故事,包含了“女扮男装求学”“同窗三载”“合葬化蝶”等核心情节,并提及谢安奏表祝英台墓为“义妇冢”,这个故事才从民间传说正式成为文学叙事。宋代的地方志不仅记载了宁波梁祝墓以及庙的存在,还加入“巨蛇护冢”“祷之彻应”等灵异元素,展示了当地独特的信仰色彩。而直到元代白朴创作杂剧《祝英台死嫁梁山伯》,梁祝故事才正式从传说登上戏曲舞台,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题材。

吴悦选择《梁祝》,除了因为这个主题在后世也经久不衰,甚至连老外都知道此乃中国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另一个原因是故事发生在书院。女主角女扮男装的设定,天然避免了恶毒女配强行推动两女争一男的狗血情节。她最厌恶这种辱女桥段,仿佛所有女人都非得围着一块“狗屎”互相倾轧似的。

当然,她也不打算美化祝英台的殉节行为,甚至因为有自己的政治上的小打算,打算魔改一下,夹带点私货。因此,柳永最终拿到的版本与他曾读过的张读《宣室志》记载大相径庭。

她仍记得将剧本交给柳永、魏都知后,三人围读剧本时的情景。

“所以祝英台不得已嫁给马文才,是因为二人曾同处书院读书,马文才识破了她的女子身份,便暗中留存她的笔记作业,命下仆仿制字体伪造书信,制造暗通款曲的假象,逼迫祝父祝母将女儿嫁与他?”魏都知诧异地问。

吴悦点头。

“马文才身为太守之子,却在官声上不及寒门出身的梁山伯。他娶祝英台,实则是为了斩断祝家对梁山伯的钱财资助,让这个寒门士子再无门路疏通关系,只能在地方小官任上蹉跎至死?”柳永抚须沉吟道。

吴悦又点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