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招工和蜂蜜(1 / 2)
秋收一过,就到了农人一年中最为清闲的时刻,除了田里的一些小杂活,其余没多少事情可做,每日也就上山砍柴,找些能吃的东西。
每到这个时候,村里的女人们就会搬出织布机,一天到晚的坐在院子里不停织布。
男耕女织,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的农家常态。
林家湾不种桑养蚕,只在田间地头或者矮山上种些麻,闲时织出几匹麻布来交税,多的或卖或自用。
村里仅有几户人家女主人手巧,到县里买了蚕丝,织成丝绸一类的贵价布匹,收入也比麻布要多。
吴月皎和周佩宁在村里的织缎坊早就建成,只是成都和江南来的织工还需要时间研究明白,故而一直空着,未曾正式开工。
十月份,几名织工都能做出完整的锦缎,质量上乘,有一位甚至结合原有的织锦技术,能织出简单的异色花纹。
如今织缎坊尚在起步阶段,吴月皎和周佩宁只想先产出一批素色的成品,之后再织出带同色暗纹,异色暗纹,甚至带有多种色彩各样花型的。
织缎坊只有五名有经验的专业织工,明显不够,周佩宁便提议在村里招工。
村里女人大都接触过织布,接受一段时间的教导培训后上手会比较快。
周佩宁目前想到的模式是让五个织工来教,学会以后就可以正式上工。
原材料和织机她们来出,织成一匹算一匹的钱,但前提是必须在织缎坊里做工,不可以带到家里去做。
放在一处主要是为了好管理,无论是作为原料的蚕丝还是织成的缎子都是贵重物品,若带到家里一不小心污染弄脏,要不要她们赔呢?
要村人自己全部承担损失并不现实,有的人家全副家当都拿出来恐怕都不够,可不赔也不行,会有奸猾的钻空子。
思来想去,还是统一在一处的好。
届时她们派专门的管事看着,不允许带进坊中的东西坚决不能进入。
考虑到村里女人都有大把家务事要做,上工的时间可以放宽些,反正也是计件,不算工时,有空就来,只让管事做好记录,谁是什么时间来的,什么时间走的,这样万一有什么事也能知道当时坊里都有谁在,也好追根溯源。
周佩宁绞尽脑汁,还问了家里管事和织工们,定下了一些规矩。
要让织工们教导村人,需要先取得织工同意,还要给她们一些教学的补贴。
有一个年长些的织工听完说道:“夫人出钱让我们教,我是没什么问题。这织缎的法子也是夫人们所传授,自然是夫人说了算。但夫人可曾想过,这法子教给村里人,若是她们学会了以后自己买材料,织好了拿去卖又要怎么办?”
那不是主家亏了吗?白教一场。
这织工还是很想在这里做下去的。织缎的法子新颖,在大虞朝是头一份,肯定会赚钱。主家赚了钱也少不了她们的好处,因此也很为主家着想。
周佩宁想了想,觉得这也不是什么难事。
一样签订契约就行,若是有泄露织缎方子或是私自织了拿去卖,直接送官。民怕见官,这一条能很好的约束她们。
还有,目前她只打算在林家湾一个村子招工,多了织工们也教不过来。这事她准备先和族长说一声,再开会告诉村民。
族长可比村民们拎得清,多一条赚钱的路子村里的日子就会更好过,也会下力气约束警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