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55招工和蜂蜜(2 / 2)

加入书签

而且,第一批也不能将全村能织布的人全都招来,她还是要筛选一二的,先选出手最巧技术最好的人,那些看着就不太老实的,她也不打算要。

一个村里能有多少秘密,邻居间朝夕相处,略一打听就知道此人能不能用,无非是费些工夫。

见周佩宁心中有成算,织工便不多说,答应下来,此事便这么定了。

族长听说以后,没有一点犹豫就同意了,还率先给自己媳妇和两个儿媳妇报了名。

族长家日常产出的布匹便是素绢,是族长的媳妇从她娘那里学的,后来又教给女儿和两个儿媳,村里织布手艺最好的便是族长家。

族长觉得,这么好的事不立马答应下来占位置就是傻子。不出一分钱就能学手艺,学会了立马就可以开始赚钱,还不用自己出成本。

至于不能泄露秘方和自己织布拿出去卖这一条,压根也没反对的理由。

泄露秘方本就不对,这点于情于理都不能做。自己织布拿去卖?他们庄户人家,认识几个生意人?顶了天拿到童山县去卖给布坊,不像林家可以卖到更远的地方,赚的钱也更多。

族长之所以这么爽快,也是将林家回村这一年的所作所为都看在了眼里。

他相信,林家是不会欺压村民的,给的价钱也会很公道。

就这样,织缎坊先招了二十个妇人进来,由五个织工手把手的教。织布的流程是很相似的,只是织缎需要更多的步骤和精细的手法。

这一批招来的人都是熟手,又有人手把手的教,很快就培养成了。

周佩宁和织工们说过,先教最简单的素缎的织法,让这些人能上手织出完整的缎子。

之后暗纹缎,花纹缎这类更加复杂的手法就不主动教了,等着有她们自己来学。

织成一匹花纹缎所需的时间心血比素缎要多,价钱也不可同日而语,若是她们自己有心,想要赚更多钱,那就自己主动点。

当然,更复杂的锦缎不是谁想织就能织的,手艺必须要过关才行,否则领不了相应的材料。

待第一批学员出师,织缎坊终于开始有所产出,让前期不少往里投钱的吴月皎周佩宁松了一口气。

有了成品,便可以着手出售。

吴月皎给织出来的缎取了个名字,云霞缎。

本是想以她们的姓氏名字来起名,想到就连吴月皎自己都还不知道这书到底出自谁手,她们也不好意思带上自己的名字了,便另起一个。

她们不打算在梓州城卖,而是直接运到成都府去。

成都府比梓州富裕,有钱人更多。那里有蜀锦这种贡品布匹,往来的布匹商人很多,云霞缎定能畅销。

运送云霞缎的车队出发往成都走没几天,从梓州城的方向来了几辆车到林家湾。

是詹夫人亲自来接儿子儿媳回梓州了。

她本可以不来,想着可以趁此机会出游一趟,也见见阔别已久的吴月皎。

她们二人闺中结识,关系虽谈不上最好,却也很合得来,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