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6第十六章 人心(1 / 2)

加入书签

崔芜上一回听到“秦萧”这个名字,还是在汴梁城酒楼中。不过当时,说书先生一笔带过,是以只留了个大致印象,并未往深细想。

如今再次听到,好似霹雳当头落下,照亮了隐在云遮雾绕背后的种种关联。

“西北,族中排行第二,名字里也有个萧,”她皱眉寻思,“会是巧合吗?”

毕竟,再一再二不再三。

“你帮我个忙,”崔芜安排任务,“打听一下,这个秦萧出身为何,为人如何,有何事迹。”

丁钰很乐意受她指使,答应着去了。

崔芜则继续投身治病救人的行当,不过浸润越久,见得越多,她心中疑惑也愈加深重

凭胸中所学药理知识,手上练就的外科本事,她固然能救回一条人命,甚至几十、几百条也不在话下。

但她挡不住外族破城当头斩落的屠刀,熄不灭中原大地燎野而起的狼烟,也改不了底层百姓为人鱼肉、受人摆布的命运。

难怪昔年某位周姓先辈毅然撂下手术刀,改拿笔杆子。

那崔芜呢?

她要怎么做,才能救下更多的人?

曾几何时,崔芜的想法是依附一方豪强,贡献毕生所学,借他之手施展胸中志向。

但是看看弃城送地的晋帝,逼人做妾还自以为情深似海的孙彦,再对比雄图伟略的耶律?,她不确定了。

崔芜不是自寻烦恼的脾气,既然拿不定主意,就先着眼手头之事。好在这些时日的辛劳没白费,感染人数并未增加,症状较轻的病员也在逐渐恢复。

这一日,她正给一名老者搭脉,阿绰突然匆匆跑来,扯着她衣袖上气不接下气:“有、有人不好了!”

崔芜最怕就是“不好”两个字,这些天不断重复,都快形成应激反应。她背着药箱赶过去,就见倒在地上的是个七八岁的男孩,面皮紫涨,手捂胸口拼命倒抽气,能吸进肺叶的却寥寥无几。

曾把药汤往崔芜脸上泼的老妇人抱着男孩,不断呼唤男孩的名字,眼睛被慌乱煎熬得通红。男孩却给不出任何回应,喉间发出不祥的“荷荷”声。

周遭围了好些人,不无恻隐担忧者,但谁都知道,伤寒过人极快,且崔芜给他们立了规矩,不许随意串动,更不许相互接触,谁敢上前帮忙?

正不知所措之际,只见人影闪动,却是那奉命为他们看病的汉女郎中箭步上前,将男孩翻转过来,先清理净他口鼻间的秽物,又毫不犹豫地低下头。

两人嘴唇相接,四周响起一片惊呼。

崔芜充耳不闻,所有注意力都放在男孩身上。她心知肚明,这是被痰液阻塞了气道,如不尽快吸出,极有可能就此休克。但她手边没有工具,只能用最笨最危险的法子,口对口将痰吸出。

至于痰液本身具有极大的传染性,不同种族间的敌对情绪,乃至这个时代的男女大防……在人命关天面前,也只能暂且靠边站。

她运气不错,片刻后,崔芜偏过头,吐出一口白而稠腻的浓痰。与此同时,伏在地上的男孩猛抽两口气,脸色由青转白。

总算能顺畅呼吸。

老妇人爆发出一声啜泣,抱着孙子不住摩挲,口中喃喃自语,从头到尾没正眼看向崔芜。

崔芜不以为意,接过阿绰递来的竹筒,用淡盐水漱了口,又重新戴上面罩。

“这孩子脉象沉滑,舌苔白腻,是痰湿之症,”她给男孩把过脉,重新开了方子,“痰浊升到上焦,阻遏心肺生机,给他换半夏厚朴汤。”(1)

半夏厚朴汤的药材包括法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桂枝,丹参等,能通利心肺之气,被称为“破痰第一方”。

“走吧。”

崔芜真心没把这点意外放在心上,当初医院轮岗时,见过形形色色的病症,也经历过家属医闹。最疯狂的一回,病人肠梗阻,粪便无法通过肠道排泄,只能呕吐出来。

一干实习医护从半夜折腾到天明,崩溃到死,此后整整一个月,崔芜都见不得鸭肠。

在当时看来分明难以忍受的经历,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变成可望而不可即的慰藉。

崔芜闭了闭眼,飞快调整好心态。

往事不可及,来日犹可追。

比起这点意外,她更在意丁钰带回的情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