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新生之路(1 / 2)
沈玉微走下城楼时,李修文正站在海棠树下,青衫被晚风拂得微动。见她过来,他忙上前一步,手中握着本线装书:“这是新出的《北疆英烈传》,据说写的是沈老将军的事迹。”
沈玉微接过书册,指尖触到封面烫金的 “英烈” 二字,忽然想起祖父铠甲上的斑驳血迹。她翻开第一页,插图里的老将银须飞扬,正挥剑斩落敌酋,倒与记忆中的祖父有七分相似。
“倒是有心了。” 她抬眸时,正撞见李修文望过来的目光,那双清澈的眼眸里映着晚霞,像盛着整片星河。沈玉微心头微动,连忙移开视线,“改日我把祖父的亲笔批注给你送来,比这话本详实得多。”
李修文眼中闪过欣喜:“当真?” 他自幼敬佩沈老将军,只因父亲与沈家政见不合,始终未能得见。
“自然。” 沈玉微望着远处归营的士兵,忽然问道,“你父亲近日如何?平西侯一案牵连甚广,没受波及吧?”
“多谢关心,家父一切安好。” 李修文声音沉了沉,“倒是你,宫宴那日直面刺客,可吓坏我们了。” 他从袖中取出个小巧的香囊,“这是家母亲手绣的平安符,据说能避刀兵。”
香囊上绣着只振翅的白鹤,针脚细密,透着温润的香气。沈玉微接过系在腰间,忽然听见身后传来马蹄声 —— 是祖父的亲卫策马而来,手中捧着个雕花铁盒。
“小姐,老将军让属下把这个交给您。” 亲卫单膝跪地,将铁盒举过头顶。
沈玉微打开铁盒,里面竟是另一半虎符。青铜质地的虎符上刻着 “镇北” 二字,与她藏在妆台暗格的半枚正好契合。她忽然明白,祖父早已知道双虎符的秘密,却一直等到此刻才将另一半交予她。
“老将军说,” 亲卫压低声音,“北狄虽退,西境的吐蕃却蠢蠢欲动。这虎符能调动边军三万,让小姐好生收着。”
沈玉微握紧冰凉的虎符,指腹摩挲着上面的纹路。夕阳落在铁盒上,映出她眼中的坚毅 —— 这不仅是权力的象征,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回到府中时,青禾正指挥仆妇收拾行囊:“小姐,镇国公府已经修缮好了,明日就能搬过去。相爷说要给您单独辟个书房,按您的喜好布置呢。”
沈玉微走到窗前,看着庭院里那株老梅。去年冬雪时,柳如烟就是在这里假意摔倒,将母亲的玉簪踢进了池塘。如今梅枝上抽出新绿,倒像是洗去了陈年污秽。
“把那株梅树移栽到新府的后院吧。” 她忽然道,“再种些西府海棠,春天开花时定很好看。”
青禾愣了愣,随即笑道:“小姐喜欢就好。对了,二夫人的兄长今日来府中求情,说愿献出土地百亩,只求饶二夫人一命。”
“告诉他,” 沈玉微声音冷下来,“二夫人通敌叛国,按律当凌迟处死。能留个全尸,已是陛下开恩。” 她走到妆台前,将两半虎符拼在一起,严丝合缝的纹路里,竟藏着幅微型边防图。
图上用朱砂标注着几处隐秘的粮仓,正是前世北狄偷袭的关键所在。沈玉微忽然想起母亲临终前的呓语:“藏粮于野,遇敌不慌……” 原来母亲早就留下了后路。
次日搬入镇国公府时,李修文特意带着国子监的同窗前来帮忙。一群书生围着半箱兵书争论不休,倒给肃穆的府邸添了几分生气。
“这《孙子兵法》的批注好生精妙!” 有个圆脸书生捧着书册惊叹,“‘兵贵胜,不贵久’这句,竟批注说‘久战虽疲敌,亦耗民力’,真是洞见!”
沈玉微闻言走去,只见那页批注的字迹娟秀,正是母亲的手笔。她心中一暖,刚想开口,却见李修文朝她使了个眼色,两人默契地走到回廊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