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章迷雾峡谷与生命奇观(2 / 2)

加入书签

林夏绕过一丛金黄色的“芦苇”——那是放线菌的气生菌丝,顶端的孢子囊像麦穗般饱满,来到一片开阔的谷地。眼前的景象让她倒吸一口凉气:谷地里布满了透明的“网状结构”,无数个椭圆形的“细胞”在网眼中蠕动,它们的细胞膜不断凸起、分裂,每秒钟都有新的个体诞生,远远望去,像一片不断扩张的果冻。

“是黏菌!”她恍然大悟。这种介于真菌和原生动物之间的生物,在营养充足时会以单细胞形式存在,一旦环境变化就会聚集形成多细胞的“slug”结构。此刻谷地里的黏菌显然处于活跃期,网状的假原生质体正在贪婪地吞噬周围的细菌,所过之处,原本密集的枯草杆菌菌落变得稀疏。

“它们的增殖速度太快了。”林夏看着黏菌的网状结构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溪流蔓延,“再这样下去,会破坏这里的生态平衡。原宗,分析它们的聚集信号。”

“检测到环腺苷酸(cAMP)浓度异常升高,这是黏菌聚集的信号分子。”原宗的投影屏幕上显示出分子结构模型,“它们通过这种信号协调行动,形成多细胞体以提高生存概率。”

林夏想起老陈曾说过,黏菌在自然界中是“清道夫”,能分解死亡的有机体,但过度繁殖也会成为生态威胁。她打开通讯器:“老陈,发现一片黏菌聚集区,正在快速吞噬细菌,需要干预吗?”

终端那头沉默了几秒,传来纸张摩擦的声音:“查了一下培养皿的初始接种记录,这里原本接种了少量黏菌孢子,可能是温度适宜导致爆发。暂时不用干预,先记录它们的扩张速度和cAMP浓度变化,这对研究生物群体行为很有价值。如果超过安全阈值,我会远程释放抑制因子。”

“收到。”林夏看着黏菌的网状结构在溪流边缘停下,似乎对水体有所忌惮,心里松了口气。她蹲下身,看着网眼中的黏菌细胞正在分裂,细胞核像颗黑色的珍珠在细胞质里滚动,忽然觉得这些看似简单的生物,其实藏着远超人类想象的智慧。

沿着溪流继续向上,地势逐渐陡峭,“瀑布”的轰鸣声越来越清晰。林夏攀爬上一块巨大的“岩石”——那是酵母菌形成的菌核,表面布满了蜂窝状的孔洞,孔洞里栖息着细小的“虫子”,原宗扫描后显示是轮虫,一种微型多细胞动物,正在用纤毛过滤水中的细菌。

“没想到这里还有轮虫。”她惊叹道,看着轮虫像小坦克般在孔洞里穿梭,头部的纤毛圈不断转动,像在搜寻食物,“它们是食物链的重要一环,能控制细菌数量,难怪黏菌不敢靠近这里。”

“原宗,给老陈传一张轮虫的特写。”她调整铠甲的摄像头角度,“让他看看这个微观世界的‘守护者’。”

照片发送成功的提示音刚响起,原宗突然发出急促的警报:“紧急警报!上方10米处有液体坠落,体积约50立方厘米,速度3.6米/秒!”

林夏猛地抬头,只见迷雾中落下一滴巨大的水珠,像透明的陨石般朝着她所在的“岩石”砸来。她来不及多想,纵身从菌核上跃下,翻滚着躲到一丛紫霉菌后面。几乎就在同时,水珠轰然砸在菌核上,碎裂成无数小水点,形成的冲击波让周围的放线菌菌丝成片倒伏,轮虫栖息的孔洞被水灌满,几只来不及逃离的轮虫随着水流被冲走。

“吓死我了……”林夏按住狂跳的心脏,后背已经被冷汗浸湿。刚才那一瞬间,她真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威胁——在宏观世界里微不足道的一滴冷凝水,在此刻却成了能致命的“陨石”。

“老陈,刚才差点被一滴冷凝水砸中。”她对着通讯器说,声音还在发颤,“你们那边能控制培养皿的温度吗?再这样下去,我可能要被‘洪水’淹没了。”

“抱歉抱歉,培养箱的温控系统出了点小故障,已经让技术员调整了。”老陈的声音里满是歉意,“刚看到你传的轮虫照片,太清晰了,它的咀嚼器结构看得一清二楚。对了,你附近的紫霉菌菌丝里检测到一种新型酶,可能对降解塑料有帮助,记得采集样本。”

林夏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余悸,走向那丛紫霉菌。水珠砸落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小型的“水洼”,里面漂浮着放线菌的孢子,像绿色的种子。她小心地避开水洼,伸手触摸紫霉菌的菌丝,它们比看起来要坚韧得多,表面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黏液,能减少水分蒸发。

“原宗,采集紫霉菌样本。”她看着铠甲的机械臂弹出微型采样器,轻轻刺入菌丝体,“希望这东西真能降解塑料,那可就解决大问题了。”

采样完成时,迷雾渐渐散去,阳光透过培养皿的玻璃壁照了进来,在水面上折射出彩虹。林夏抬头望去,远处的山峦在阳光下呈现出深浅不一的褐色,湖泊的水面波光粼粼,蓝藻水华像镶嵌在大地上的绿宝石,轮虫在菌核的孔洞里重新活跃起来,黏菌的网状结构安静地躺在谷地里,像片透明的地毯。

“老陈,你看这阳光。”她对着通讯器轻声说,语气里充满了敬畏,“在微观世界里,阳光居然这么温暖,比实验室的白炽灯舒服多了。”

“那是自然,这可是真正的太阳光透过棱镜折射进来的。”老陈的声音里带着笑意,“刚收到你传输的所有数据,太珍贵了,尤其是黏菌的cAMP浓度变化曲线,填补了很多研究空白。对了,晚餐给你留了排骨藕汤,等你回来喝热的。”

林夏笑了,眼角有些湿润。在这个由微生物构成的世界里,她见识了生命的顽强与智慧,也体会到了自然的残酷与温柔。那些在显微镜下看似渺小的存在,当以同等尺度去观察时,竟如此壮丽而震撼。

“还有多久能回来?”她问,踢了踢脚下的固氮菌芽孢,看着它滚落到溪流里,被一只轮虫当作食物拖走。

“按计划还有三天。”老陈的声音变得温和,“不过别着急,慢慢探索,注意安全。你现在看到的一切,都是人类从未见过的风景。”

林夏点点头,展开翅膀飞向空中。原宗铠甲的能量膜在阳光下泛着七彩的光,与下方的湖泊、山峦、微生物群落交相辉映。她知道,接下来的三天还会有更多未知等待着她——或许是新的微生物种类,或许是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但此刻的她,心中充满了勇气与期待。

远处的迷雾峡谷深处,传来一阵微弱的荧光,像有神秘的生物在呼唤。林夏调整方向,朝着荧光飞去,翅膀扇动的气流让下方的放线菌孢子纷纷扬扬地飘落,像一场金色的雨。在这个由喷壶之水化作湖泊、微生物构成山峦的世界里,她既是探索者,也是倾听者,带着对生命的敬畏,继续着这场永无止境的发现之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