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迷雾峡谷与生命奇观(1 / 2)
空间压缩的眩晕感尚未完全褪去,林夏已被眼前的景象攫住了呼吸。按照预设坐标抵达的新区域,与之前的培养皿象限截然不同——这里没有规整的菌落分布,而是连绵起伏的山峦,深褐色的山体上覆盖着层叠的“植被”,仔细看去,竟是无数放线菌的菌丝缠绕而成,顶端的孢子囊像熟透的野果,在铠甲探照灯的照射下泛着油亮的光泽。
“原宗,扫描地形。”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音,脚下的“土壤”触感奇特,既不是琼脂的平滑,也不是细菌菌落的粘稠,更像是某种真菌的菌核堆积而成,踩上去会发出细碎的“咯吱”声。
“当前区域为新增观测区‘迷雾峡谷’,地形复杂度超出预设37%。”原宗的声音里第一次带上了电流般的杂音,“检测到大型不规则水体,成分分析为含微量元素的蒸馏水——推测是宏观世界的喷壶洒水形成。”
林夏抬眼望去,远处果然横亘着一片波光粼粼的湖泊,水面泛着淡淡的蓝绿色,那是藻类微生物在水体表层形成的“水华”。方才穿越空间时听到的“哗哗”声,此刻清晰地变成了水流撞击“岸边”的声响——所谓岸边,不过是几株巨大的枯草杆菌形成的“石柱”,它们的芽孢像岩石缝隙里的珍珠,在水光中闪烁。
“老陈,你绝对想不到这里有多壮观。”她对着光纤通讯器说,指尖拂过一株“灌木”——那是簇状生长的酵母菌,椭圆形的细胞像缀满枝头的绿宝石,“喷壶洒的水在这里成了真正的湖泊,岸边的枯草杆菌比我在赤焰山见过的任何葡萄球菌都要高大。”
终端那头传来老陈敲击键盘的声音:“收到你的实时画面了,那些‘山峦’其实是放线菌群落与真菌菌丝缠绕形成的复合结构,显微镜下看像团乱麻,缩小后居然成了山。对了,刚收到你传输的水质数据,藻类浓度偏高,小心氧气含量波动。”
林夏刚应了一声,原宗突然发出急促的嗡鸣:“警告!检测到高速移动体接近,体型约为常规大肠杆菌的5倍!”
她猛地转身,只见湖泊对岸的迷雾中,一个纺锤形的“黑影”正破浪而来,体表覆盖着细密的纤毛,像无数把小桨同时划动,激起的水花溅在岸边的“石柱”上,竟让坚硬的枯草杆菌芽孢微微震颤。
空间压缩的最后一丝震颤消散时,林夏的靴底踩在了一片柔软而富有弹性的“地面”上。原宗铠甲的能量膜自动亮起,将周围十米内的景象映照得如同白昼——眼前的世界彻底颠覆了她所有的预设,山峦以肉眼可见的弧度起伏,深褐色的山脊线在雾气中若隐若现,表层覆盖的“植被”在探照灯下泛着金属般的光泽,凑近细看,才发现是无数放线菌的菌丝相互缠绕而成,每一根菌丝都像粗壮的藤蔓,顶端的孢子囊沉甸甸地垂下,仿佛熟透的野果随时会坠落。
“原宗,启动全范围扫描。”林夏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不是因为恐惧,而是源于震撼。她曾在显微镜下无数次观察过放线菌的形态,但从未想过当自己缩小到与它们同一尺度时,这些微生物会化作如此壮阔的山峦。
铠甲的传感器发出轻微的嗡鸣,全息投影在林夏面前展开一幅三维地图:“当前区域命名为‘迷雾峡谷’,地形复杂度超出预设模型42%。检测到大型水体三处,均为含氮、磷元素的蒸馏水——与宏观世界喷壶洒水的成分匹配。水体表层覆盖蓝藻群落,密度1.8×10?cells/mL,正在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浓度19.3%,适宜人类呼吸。”
林夏顺着投影中标注的“一号湖泊”望去,只见远处的山谷间横亘着一片波光粼粼的水域,水面泛着淡淡的青绿色,那是蓝藻在表层形成的“水华”。湖岸线曲折蜿蜒,边缘点缀着无数“鹅卵石”——凑近了才发现,竟是酵母菌的休眠体,椭圆形的细胞被厚厚的细胞壁包裹,在水光中折射出珍珠般的光泽。
“老陈,你看到了吗?”她对着领口的通讯器说,指尖轻轻触碰身边一株“灌木”,那是由链霉菌菌丝编织而成的植物状结构,顶端的分生孢子梗像开花般舒展,“喷壶里的一滴水,在这里变成了能倒映山峦的湖泊。蓝藻在水面铺成了绿色的地毯,连岸边的‘石头’都是酵母菌的休眠体,这简直是造物主的手笔。”
终端那头传来老陈的笑声,夹杂着纸张翻动的沙沙声:“显微镜下的蓝藻水华看着像团黏糊糊的绿藻,缩小了居然这么漂亮。刚收到你传输的链霉菌孢子样本数据,其中有一种次生代谢产物的分子结构很特殊,说不定能提取新的抗生素,我已经标记下来了。对了,注意湖岸线的‘潮汐’——宏观世界的培养皿温度变化会让水分蒸发或凝结,可能引发局部水流异动。”
林夏刚点头应下,原宗突然发出尖锐的警报声:“警告!右侧30米处检测到高速移动体,直径约20厘米,移动速度1.2米/秒,正在突破蓝藻水华层!”
她猛地转身,只见一号湖泊的水面突然掀起一道绿色的浪涛,一只纺锤形的生物破浪而出,体表覆盖着细密的纤毛,像无数把小桨同时高速摆动,激起的水花溅在岸边的“岩石”上——那是几株巨大的枯草杆菌,它们的芽孢外壳被水花击中,发出清脆的“嗒嗒”声。
“是草履虫!”林夏下意识后退半步,心脏骤然收紧。在宏观世界的载玻片上,这种单细胞生物不过是毫米级的存在,可在此刻的尺度下,它竟像一艘小型潜艇,透明的细胞质里清晰可见食物泡在缓慢流动,纤毛摆动时带起的气流让周围的链霉菌菌丝剧烈摇晃。
“原宗,分析其运动轨迹。”她握紧了拳头,铠甲的武器模块自动进入待机状态,肩甲下的离子炮蓄能时发出细微的蜂鸣。
“目标无攻击性,正在滤食蓝藻。”原宗的扫描光束在草履虫体表扫过,“检测到其体内含37个食物泡,均为蓝藻细胞,属于正常摄食行为。”
林夏松了口气,看着草履虫像艘优雅的游艇在水面游弋,纤毛划水的动作规律得如同精密仪器。她忽然想起中学课本里的描述:“草履虫靠纤毛运动,以细菌和藻类为食。”那时觉得枯燥的文字,此刻却化作眼前生动的画面,让她忍不住笑出声来。
“老陈,刚被一只草履虫吓了一跳。”她对着通讯器说,语气里带着自嘲,“在载玻片上看它慢吞吞的,没想到缩小后这么灵活,感觉能把我掀翻到湖里去。”
“显微镜下的速度和实际尺度换算后确实惊人。”老陈的声音里带着关切,“它的纤毛每秒能摆动数百次,换算成人类尺度,速度相当于每小时60公里。你那边地形复杂,别靠水体太近,我刚发现培养皿边缘有冷凝水正在滴落,可能形成‘瀑布’。”
林夏抬头望去,果然看到远处的山峦顶端有银白色的“水流”倾泻而下,在山涧处汇聚成溪流,溪流两岸生长着紫色的“蕨类植物”——那是紫霉菌的菌丝体,羽状的分支在水流中轻轻摇曳。她沿着溪流向上走,脚下的“土壤”渐渐变得湿润,偶尔能踩到一些圆球形的“果实”,原宗扫描后显示是固氮菌的芽孢,外壳坚硬得像核桃。
“这里的固氮菌芽孢比赤焰山的葡萄球菌大得多。”她捡起一枚芽孢,放在掌心端详,铠甲的放大功能让她看清了外壳上的纹路,像天然形成的密码,“它们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氨,相当于微观世界的‘化肥厂’。原宗,记录一下这里的氮元素浓度,和第三象限的放线菌区域做对比。”
“数据已同步至终端,当前区域氮浓度为0.08mg/L,是第三象限的1.6倍。”原宗的声音突然顿了顿,“检测到前方5米处有异常生物信号,形态不规则,正在快速增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