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警惕皇叔(2 / 2)

加入书签

他沉吟片刻,终于起身,示意二人归来。

花园小亭之中,朱元璋居中,朱棣与朱标并立。

顾清萍与韩昭分列两侧,朱瀚与吴琼、杜世清各就一旁。

“今日之试,父皇欲见两府之人,观他们得符之后之言行。”

朱元璋缓声:“朱棣,你夺符之后,却未施礼于太子府,此意如何?”

朱棣乖乖回礼:“弟不才,缺礼,望父皇与太子恕罪。”

朱元璋点点头:“好,礼可补也。至于太子,既先得东路之符,可否言解其意?”

朱标拱手:“臣得符‘知行合一’,意在行事须与言论同一,若光说不行、光行不合,则失真理。今后所言所行,臣愿谨记。”

朱元璋露出满意之色:“此理甚好,朕亦深以为然。

朱标面色一振,正欲应允,朱瀚突然轻声道:“父皇,臣以为如今兵部大权仍宜暂留王爷府中。……此旨可待将来太子日益成熟,再行授予。今日不妥动此,怕好事变乱。”

朱元璋目光一凝,转向朱瀚:“瀚弟何以知兵部之重?”

朱瀚拱手:“臣自进京以来,所见朝中多有因急于练兵而失乡里之政。殿下方才学得‘知行合一’,力在言行并重。若贸然掌兵,易将言行分离,待殿下实心练兵、实意为国之日,再授无妨。”

顾清萍轻轻皱眉,却见朱标也默然,微颔首,示赞同。

朱棣面露不甘,却也收敛:“父皇之意,弟当敬守。”

朱元璋良久未语,忽长舒一口气:“朕看今日之会,尤胜百日朝议。你二人,今日皆有所得。苍生未必全识朝廷私事,但自此‘知行合一’四字,可设为朝中训典。王爷之言亦有理,待太子确能循此训,再授大权。”

说罢,他挥袖而去,群臣依次退下。

御花园中,花灯仍灿,月色愈明。

朱标与朱瀚、顾清萍、杜世清相对而立,皆感此夜之异。

朱元璋虽未褒奖,然这一番言行,已是默许太子日后掌兵之机。

朱瀚轻声对朱标道:“今日之局,显是输赢,却暗藏安排。你若真能‘言行并重’,定能稳住民心军心。”

朱标深深看他一眼:“多谢皇叔教诲。东宫自此,必当勤学慎行,方可不负厚望。”

顾清萍轻笑:“殿下若真能牢记四字,东宫之路,便愈发平坦。”

杜世清拱手道:“既有此训,杜某当导诸生论之,以蔚为风气。”

吴琼也笑道:“辅东宫之职,吾等当共勉。”

这一日,朱瀚正静坐在王府书房内,手中捧着几卷兵书,却怎么也看不进去。

自春狩过后,太子朱标的稳重与进取,已然让他感受到压力。

而此时,他的心思并不在东宫的事宜上,而是在朝堂中的风云变化上。

“黄祁,今天可有什么消息?”

黄祁恭敬地答道:“回王爷,宫内今日有动静。虽未明言,内侍传来消息,似乎父皇有意更紧地控制兵部之权,正在考察几位大臣的忠诚。”

朱瀚微微一挑眉:“考察几位大臣的忠诚?他们是瞄准谁?”

“主要是魏忠与李景。两人近日颇得父皇宠信,但一向态度冷淡,不太主动接触太子府。”

朱瀚不置可否,轻叹了一声:“魏忠与李景若真与朱棣暗中有联系,那便是潜在的威胁。消息传得太快,可能会打草惊蛇。”

黄祁点头:“王爷所言极是,且这些大臣似乎也正在思量如何在朝中更进一步。”

朱瀚沉吟片刻:“密切关注,不急于出手。”

与此同时,东宫的局势也不轻松。朱标站在书房窗前,眼神迷离,似乎在思考着某些重要的事。

他已逐渐感受到父皇对他的期许,尤其是春狩之后的种种迹象,深刻地提醒着他,不仅仅是坐在太子之位上,他更应肩负起真正的责任。

顾清萍轻轻推开窗户,低声说道:“殿下,春狩之后,父皇对您的期望恐怕更加沉重。”

朱标转过身,看着她,眼中闪过一丝苦涩:“是的,父皇已不再简单地看待我,而是将整个大明的未来托付于我。东宫要承载的,不仅仅是皇位,更是未来的朝政。而我,究竟能否承受这一切,心中未免忐忑。”

顾清萍走到他身边,轻抚他的背:“殿下不必过于担心。您如今已稳步前进,朝中人心逐渐向东宫倾斜,只要继续保持稳重,谨慎行事,定能赢得父皇的认可。”

朱标摇摇头:“我知道,但总觉得有什么事情在暗处蠢蠢欲动,似乎有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顾清萍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担忧:“殿下,您是不是太过担心了?如今东宫已稳,父皇对您的信任也越来越深,朝中的权力斗争或许已经被压制。”

朱标皱眉:“我希望如此,但却有一种不安的感觉。”

朱元璋一向是睿智的皇帝,宫中每一次动向,他都能轻易察觉。

这一日,他静坐在御书房内,面前是朝中大臣们递交的奏折,一切似乎都在他掌控之中。

然而,他的眼神却始终飘向远处的窗外,心中有着某种隐隐的不安。

“陛下,您最近似乎心神不宁。”李善闻低声问道。

朱元璋微微叹息:“心中有些许困惑,李爱卿,朕向来擅长驾驭朝政,但如今却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李善闻点头:“陛下所言极是,近来朱标和朱瀚的局势看似平稳,但其中的暗流却有些难以捉摸。”

朱元璋低声道:“对,尤其是朱瀚,这个看似沉稳的王爷,始终隐藏着某种深不可测的力量。我越来越感到,他并不像表面上那样简单。”

“陛下意思是……”李善闻试探着问。

“他深得朝中大臣之心,尤其是那些不满我直接干预朝政的老臣。他不仅仅是在扶持太子,更是在不动声色地为自己铺路。”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锐利,“朱标若真想稳固东宫,必须时刻警惕他皇叔。”

李善闻低头不语,心中却升起一股隐隐的不安:“陛下,若朱瀚真如您所料,恐怕东宫的局势将更加复杂。”

朱元璋点头:“没错,接下来的局势将决定整个大明的未来。”

就在此时,宫中突然传来消息,魏忠与李景的行踪愈加频繁地与朱棣亲近,已开始对东宫产生威胁。

消息传到朱瀚耳中时,他正在王府内厅听取黄祁的汇报,眉头微皱:“这些人,果然不甘心。”

“王爷,若魏忠与李景真的与朱棣有瓜葛,恐怕接下来东宫的权力斗争将愈加激烈。”

黄祁低声道,“是否要立即采取行动?”

朱瀚沉思片刻,冷静道:“先静观其变。若他们真心结盟,必定会有更多的动作,急不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