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千一百九十二章 警惕皇叔(1 / 2)

加入书签

“殿下!误闯禁界!”一名副将厉喝。

朱棣大惊,急勒坐骑,却已来不及,御兽仓惶逃逸,箭响兽啼,混乱成团。

而朱标则在另一处山坡之巅,于林隙中一箭射中披金环虎颈下弱点,众人齐声喝彩。

前后不过一炷香,乾坤已变。

皇帐之中,朱元璋坐于榻后,听得左右汇报,眉头微挑:“太子中虎,棣王惊兽?你说太子改线而行?”

中使低头:“王爷于山前设标,请太子临时更道。”

朱元璋缓缓点头:“朱瀚又出手了。”

左右不敢接话。

“命两人同至御前。”他沉声。

片刻后,朱标与朱棣并跪于帐前,礼毕。

“朱标。”朱元璋直言,“你入围前曾策话:若猎得猛兽,便令朱棣莫言政,是也?”

朱标不躲不避,拱手:“是。”

“你真以为,一箭可定大统?”

朱标低首,语气坚决:“一箭不能定天下,但儿臣愿以此箭,先定一心。”

朱元璋顿时沉默,久久未语。最终只是冷冷一笑:“你倒也学得朱瀚三分口舌。”

“朱棣。”

“儿臣在。”

“你误闯禁林,有无异志?”

朱棣低头,沉声答:“臣只为猎虎,未察其地,愿受责罚。”

朱元璋未再追问,只挥袖:“此事就此作罢,各退。”

待二人起身离去,朱元璋才微仰身,对殿后一语未发的李善闻淡淡说道:

“太子如今,终于知‘狩’之意。”

翌日暮色降临,朱瀚身着青衣锦袍,携袍领子上那枚月白玉璧,缓步走入御花园。

他先至桃源亭,见顾清萍与杜世清正校对诗稿;不远处,吴琼则指点几位少年学士作曲品词。

朱标与朱棣立于画舫之间,太子神色宁静,燕王却眉头微蹙,似心有盘算。

朱瀚唤了一声:“都已就位。”

随即转去细看花灯布置,眼角余光瞥见朱棣身侧,一名新进的骁骑将领正在细声与韩昭低语,神色异常。

朱瀚只是轻轻点头,心中已有底。

花园深处,朱元璋坐于云龙宝座,身旁站立着几位重臣。

伴随着一声轻箫,太子朱标与王爷朱瀚双双入座。

顾清萍步随左右,素手执灯,灯光映在她发间的素玉簪上,柔美如水。

“朕今日设此宴,不独观文采,更要见诸位举动。”朱元璋朗声道,“众卿切记,切勿因盛景而失言失礼。”

太子备而不忙,拱手回礼:“父皇所言极是,臣等谨遵。”

朱棣面色如常,只淡淡欠身,目光却在朱瀚与朱标之间闪烁。

朱瀚轻咳一声示意朱棣就座,而后悄声对朱标道:“宴中留意燕王左右之人,他今日似另有打算。”

朱标点头:“臣记下。”

琼管旋律,数十位宫中才子轮番吟诗,或咏桂、或咏月。

忽一位年轻官员上台,朗诵〈月下独酌〉,句中“花影移人醉,风声入梦初”,字字铿锵,台下掌声不绝。

顾清萍微笑,轻声对杜世清道:“先生可觉生动?”杜世清含笑:“殿下雅眼独具。”

诗罢,朱元璋拍手称快:“此等俊雅,今夜众卿可再酌;若论武艺,太子府与燕王府各选一人交错一较如何?”

话音方落,殿中已有侍卫送上佩刀与锦标,示要以擂台之礼较量。

朱标淡然:“徒手论剑,非臣所长。”朱瀚立刻起身:“不如换为兵符暗试,此乃智勇并用之道。”

朱元璋见状,心中暗喜,点头赞许:“好,就依王爷所言。二府各取一符,藏于亭榭之中,取符者,需凭智识与勇气夺回,父皇与众卿便可观此缘由。”

朱标与朱瀚、顾清萍一行在东路布阵,朱棣与韩昭、那骁骑将领则在西路待命。

“太子,此路机关重重,需破迷得符。”

朱瀚指向松径深处那方石碑,上面刻着一首谜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欲问归途何处去,月下灯前自可寻。”

朱标细看,缓缓沉声:“此乃提示我顺灯行走,切不可逆行松间石屑,否则必误入歧途。”

朱瀚微笑:“殿下果然细察先机,可见心思已定。”

与此同时,朱棣在西路接过韩昭递来的竹简,题为“凤求凰”两字,上面亦是一道谜:“云生结绮枝,风过送香姿;若问家何在,且凭羽翅归。”

韩昭低声道:“殿下当猎机巧,觅处必在风动处寻。”

朱棣眉头微起:“不错,只在风动之地亦可觅路。”

随即转身一箭射向竹林深处一处飘动的红绸,绸带随即落下,旗幡隐现,下方锁着兵符。

两路开赛,各有声息。朱标招呼顾清萍、杜世清跟随引路,步至松径转角,却见一道月色下的桃红,上刻“知行合一”四字。

朱标凝视良久,方才举步拾起元符。顾清萍将灯举高,灯光映照,才知那四字乃朱瀚昨夜亲题,意在“智行合一”。

一路争先,朱棣却因被韩昭提醒,潇洒翻越竹笋阵,夺得西符。

见红绸隐现,亦笑意满面,竟未想隐于侧的藏兵已随绸带脱落,险些引来虚惊;幸得他身手矫健,方才稳住。

两符皆得,现场一时鸦雀无声。

朱元璋遥望二府,淡淡一笑:“若论得符,朱棣稍胜一筹;然太子府之路,殊不知蕴含‘知行合一’之旨,暗合朕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