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槐叶藏字与故人线索(2 / 2)
夏听听拿起录音笔,按下播放键。电流声滋滋响了半天,突然传出个男人的声音,带着浓重的喘息:“曼青说谢安的书案上该摆着《左传》,翻到‘鞌之战’那页……她总说,历史从来不是只有胜利者的故事……”是陆明远的声音。
接着是女人的轻笑,清亮得像风铃:“明远,你看这槐树叶,多像书页啊……等拍完戏,我们就去东山住,种满兰草……”沈砚的眼圈瞬间红了——是沈曼青的声音。
录音突然中断,只剩下刺耳的电流声。夏听听按下停止键,指尖在冰冷的金属外壳上摩挲。她翻开拍摄日志,最新的一页停在五年前七月初七:“今日拍谢安书房戏,曼青说树影不对,像有人在窗外看。她把胶卷藏在了……”后面的字被墨水晕染了,只剩个模糊的“砖”字。
“是这里。”沈砚指着暗格的内壁,那里果然有个小凹槽,放着个铁皮小圆盒。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三卷胶卷,标签上写着“七月初七,第一镜”。
“得找地方冲洗胶卷。”夏听听把胶卷小心地放进包里,“张姐,您认识暗房的人吗?”张姐点头:“市立摄影馆的老李是我老同学,他懂这个。”
离开储藏室时,夏听听回头看了眼那面墙。夕阳透过气窗照进来,在暗格上投下菱形的光斑,像块被遗忘的拼图。她突然明白,陆明远和沈曼青不是被什么“灵异事件”困住了,他们是故意留下这些线索,等着有人能看懂。
回去的路上,沈砚一直沉默地看着窗外。快到工作室时,他突然开口:“我想起一件事。姑姑失踪前三天,给我寄过一个包裹,里面是本《世说新语》,夹着张纸条,写着‘陆导去了青峰山,说要找谢安真正的故乡’。”
青峰山?夏听听心里一动——原主的记忆里,那是座以“谢安隐居地”闻名的山,离市区有三个小时车程。
“明天我去青峰山。”她做了决定,“张姐,您带沈砚熟悉剧本,阿Ken把拍摄设备再检查一遍,等我回来就开机。”
张姐还想说什么,却被夏听听眼里的光拦住了。她突然想起很多年前,刚认识林娜的时候,这个小姑娘也是这样,眼里总有股不管不顾的劲,好像什么困难都挡不住。
第二天一早,夏听听就坐上了去青峰山的长途汽车。车窗外的风景渐渐从楼房变成田野,又变成连绵的青山。她翻看着陆明远的拍摄日志,突然在某页看到一行小字:“谢安的从容不是天生的,是练出来的。他在东山隐居时,每天对着镜子练不笑、不哭、不怒,直到镜中的人变成石头。”
她的心猛地一跳——这和原世界看到的史料记载不同,更像是陆明远的独家发现。如果能找到他说的“谢安真正的故乡”,或许就能解开“谢安的眼泪”到底藏在哪里。
汽车在山脚下停住,夏听听背着包往山上走。青峰山的游客不多,石板路上长满青苔,空气里飘着松针的清香。她按照沈砚说的线索,在半山腰找到了家破旧的民宿,老板是个瞎眼的老太太,听说她找陆明远,突然笑了:“你是第五个来找他的。他三年前住过这儿,说要拍‘石头会哭’的戏,后来跟着个戴兰花耳钉的女人走了,再也没回来。”
“戴兰花耳钉的女人?”
“嗯,跟你一样,背着个大包,说要找谢安的书案。”老太太摸索着给她倒了杯茶,“陆导演走前留了本书,说要是有人来找,就给她。”
书是本线装的《谢安传》,翻开扉页,上面有陆明远的签名,还有一行用铅笔写的小字:“兰草生在石缝里,才懂得风的形状。曼青,等我。”
夏听听的指尖划过那行字,突然明白沈曼青笔记里的“兰草”不是随便画的——那是她和陆明远的暗号。
下山时,夕阳正落在山尖上,把云彩染成金红色。夏听听拿出手机,给张姐发了条信息:“找到关键线索,明天回,准备开机。”
她不知道的是,此刻的明代片场里,老槐树下的阴影里,站着个穿灰布衫的男人,正看着沈砚练习谢玄的台词。男人手里捏着个兰花耳钉,帽檐压得很低,只有嘴角露出一丝和沈砚极像的弧度。
风穿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有人在低声说:“终于……要开拍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