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一十八章 释惑(2 / 2)

加入书签

见亨亚日一时也没接话,知道他定是不知自己所说的意思所在,而自己之所言也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疑问,只是主要想告诉他的是不要胡思乱想,而要专注于自己所为之事,这方法就显得过于绕弯。不由自失的一笑,葛自澹心内暗咐:自己还是太急躁了些。一边承认其年少,一边又否定年少,再说太多的评价也并不见得适合亨亚日的成长,还是得按捺住性子才好。再说从这里也能看出自己的这个学生还是有相当的自主性,肯主动的去想事情,去有意识的辨别,却不肯做那一味承受的泥塑木偶。一时心下也是踯躅,能思能想是好事,但放纵这过于发散的思想却又容易让事情由好边坏了,牵扯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不说,多半做的还是无用功,那是实实在在的浪费,就不值了。到底是该放任还是抑制,这个度该该如何去把握,这一刻,葛自澹也是思量了一下。早先他也并没有主意到这个问题,并且亨亚日表现的思维活跃,自己还是相当赞赏的,看起来多少还是有些放纵了亨亚日的思想,但这种思想一旦放纵而不加抑制,放任到钻牛角尖的程度的话,不止是不值,而是把一个好好的孩子给教废了。历史上或有不少天资聪慧的少年,只是由于方法的不当,泯与众人还算是好结果,下场凄凉的该是并不少见。

葛自澹斟酌了一下,说道:“历史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史书上也记下了很多,真假难辨,良莠不齐,先不管是否粉饰和揉捏,只说你从这已经读过的史书中,能体会到哪些东西?比如说王朝的兴衰更替,比如说个人的成败得失,还比如个人和王朝之间,个人如何影响这王朝,王朝又如何影响个人,你有过这方面的思考吗?”

亨亚日答道:“想过的。一个王朝的兴起是源于王朝的创始人自强不息和天下久乱而民心思治间的契合,所以才有英雄挺身而出,顺天应命,从者云集,英雄辈出,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平息纷乱。在共享富贵的同时,从头肃清吏治,政治清明,开创一朝盛世,这是先破而后立。只是久治之下,难免因循守旧,油滑多诡者如鱼得水,从而又导致蛀虫丛生,吏治糜烂,腐败之风大兴。这时又有中兴之主慧眼识人,觅得忠臣良将,革腐鼎新、改制变法以图自强,如此或可再得百十年兴盛,这是中间守成。然烈火烹油,繁花之后只得一地的残枝败叶,革新变法也只是一时之计,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治世磨难,不为万世法,然总有隙可乘,或昏聩残暴,或奸人当道,大权旁落,党争不息,政令不畅,层层盘剥更甚,民心思变,更有投机或是不堪盘剥者揭竿而起,再起祸端,此为末世动荡、王朝分裂,如此循环不爽。”

葛自澹心里也是暗赞,只是并不表露,接着问道:“还有呢?”

“刚说的是大的方面,是王朝兴衰更替。至于小的方面,实在是太多了。从历史中个人的事迹、言语中,即可以见得个人的一些品质,还可以分析对他日后行事成败的影响,这些都是有很大的关联作用的。虽然放大了这些品质,也正说明了它对人的一生所有的重要意义。当然了,通过阅读知道这些后,这也能补益读史人自身。”

“例如呢?”

“就像历史上勾践卧薪尝胆,这里突出的重点可能是因利导势、隐忍克制、不忘目标,在这个基础上,从而后来居上,一举击败了曾经的胜者吴王夫差。而夫差呢?在这则故事中表现出自己的骄狂和昏聩,可这也并不是他一开始就会有的品质,是成就在造就他的同时,也改变了他,等等的吧。当然仅仅依凭这些重点中的因利导势、隐忍克制、不忘目标甚至是环境改变人这些通常也是不足的,其并不足以让勾践后来居上,还有他的其它千般布置、万分准备的也必不可少,在加上夫差自己的问题,两项结合之下,才有的接过。但首先如果勾践做不得那些重点,而夫差一直是一个雄主的姿态,那后来的后来居上就自然无从谈起了。”

“还有呢?”

“像勾践这般,一时的失败并不代表着人生的完结,后面还有大把的精彩,所以人们要平常对待一时的得失,不是说不好高兴或沮丧,然一直沉浸在其中不能自拔,自然就没有后面的精彩事了。而夫差在故事里就成了反面教材,你能兴起,自然也会衰落。另外还有其它方面的一些,诸如说在变法革新之时,该如何选,这不单单是皇帝本人之事,还有众大臣这些治人者,或者说他们这样的一个利益集团,选于不选,为于不为,利弊如何,后果怎样,其直接决定了王朝的后续命运。有人能再延续百年,有人迅即就蹦了,这就是不同选择对应的不同结果。并且在革新变法中,皇帝和大臣在不同的高度,对事情和利益的判断也并不总是一样的。皇帝作为家长,其自身可能不在意,总是自己的王朝之内,只是大臣各个不同,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了东风,在不同的视角下,看待事情也是不一样的。另外一些事情也可以警醒自己,日后不可为相似之事,或可少走不少弯路,少为不少的错事,这就是所谓的以史为鉴吧。”

“你看,你自己在读史中不知不觉间都已经有了这么多所得,那现在你还不明白读史的意义之所在吗?”

亨亚日听得这么一说,这才恍然大悟,脸上不由泛起红来,羞臊地说道:“先生,是我自己矫情了。”

“也不能这么说。只是你的思想一时给自己营造了这样一个环境,还莽莽撞撞的一头扎了进去,多少有点出不来的意思。用我们通俗些的话讲,你是钻了牛角尖了,把自己搞得没了路。而刚才你那么说的时候,其实就是思考和捋顺问题,从而给自己找到出路,然后从那里面走出来了。这就说明并不是你不明白,可能潜意识里,你自觉不自觉的忽视甚至是拒绝自己的那些所得,从而把路给堵了,于是自己给自己造了死胡同或者说牛鼻子。事物从两方面看是对的,这史有它不好的一面,自然也有它好的一面,在好和不好的权衡之间,不要片面,也不要武断,这样死胡同自然就不存在了。”

说完后一顿,他接着又说道:“你刚才所说的那些,其实也就是我让你在现在这个时候就开始读史的一部分缘由。虽说你的年岁尚幼,但基本的判断已经有了,而且识字无数,道理通达,已经可以具备读史的条件,而且在这个阶段学校学习的任务也并不重,那些启蒙于你而言,只是个纯熟的过程而已。所以史书于现时的你而言,早读有益而无害。其实历史是什么,个人有个人的看法,别人勿需强加给你,你也勿需强加给别人,按照你自己的看法和本心,用你所学到的知识和人生阅历,来判断看它所述的内容。它就像一个取之不竭的宝库,里面可取的东西很多,然除了会有一些守护宝库的机关禁制外,里面的物品也是良莠不齐的,端看你自己如何去选了。你有立场并不算什么,甚至可以说很好,就只看你能从这宝库中取得了什么宝物了。不过最好不要像你前面所说的那样,身怀宝物而不自知了。还有日后想问题,如果出现类似的情况的时候,你就再多想一想,我在这当中获得了什么?是不是值得?多问自己一些问题,从而就可以让自己一时的迷思就迎刃而解了。当分析完后,发现所获不足或和自身的初衷有偏差的时候,再果断放弃,也不失为一种做事的好方法。”

亨亚日仰着仍然泛红的脸庞,回道:“先生,我知道了,日后自会注意这方面问题的。”

“不明白就问是对的,不然要先生、教习的有什么用呢?只是在不明白之时,最好的方法是针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自己先行做些准备,然后在问问题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就好像是做事的方法一样。早先说过的,何时、何地、何人、何事、如何为之、结果如何,你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自然就能迂回的知道该做那些准备了。也或许在准备的过程中,自己就得解也说不定,从而自己又可以从得解的过程中再总结出经验和方法来。这不是很好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