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1蒹葭苍苍三(1 / 2)

加入书签

祝昭看了眼袁琢,动了动嘴唇,最终还是没有再说出多余的话来。

袁琢也不说话,搁下毛笔,起身带着她出了门,有小厮牵着一匹白驹一匹枣红驹,他跃身上了白马,垂首看了她一眼:“骑马去。”

祝昭看了眼这高头大马,坦诚地实话实说:“我不会。”

“不会?”袁琢闻声皱眉,没忍住反问了一句。

祝昭讪讪道:“我会骑驴,不知道马和驴一不一样?”

“我府中没有驴。”袁琢翻身下马,转头吩咐身后小厮,“去套马车。”

祝昭冲他笑了笑,袁琢没有理会她。

深秋时节,渡口的柳树已然褪色,祝昭掀开了车帘准备爬下马车,却见到一只手伸到了她眼前。

祝昭顺着那只手的手背看过去,只能看到他侧身而立,鼻梁高挺,左手抬起。

祝昭眉心一动,微微一笑将手搭上了他的手背,跳下了马车:“谢谢啦!”

祝昭刚站稳,就见袁琢快速地收回了手,指了指低处:“那。”

祝昭点了点头踩着有些许湿漉晨雾的青石阶往下走,芦苇丛里的水鸟似乎被惊动,翅膀掠过水面,溅起了一串串冰凉的水珠。

河岸,败柳,孤棹。

“四姑娘。”崔协见她来了,先行下了拴在败柳上的乌篷船,向她行了一礼。

他与往日不同了,身上的长衫并不华贵,就连腰间玉带也成了绦带,祝昭心里突然很不好受,她怔愣了片刻,才向他回礼:“世子。”

她总觉得他该是风光的,一直风光的,一直得偿所愿的,可今日见到,她内心竟然有些酸涩。

“如今不是了。”崔协一如既往温和地笑了笑,“往后我就只是崔协。”

崔协掩饰着眼底的落寞,岔开了话题,他望向身后的一汪水:“四姑娘,我今日是同你道别的,我会沿着?水水道,一路逆流,直到潇州西山。”

“西山是?水源起之地,此间寒泉初涌,汇成浩浩沧浪,经由多地,终成润泽大雍的苍生血脉。”祝昭笑眯眯地说,“你此番归溯鸿蒙之初,可掬西山雪水,濯元安尘垢。”

崔协眉眼一下子舒展了起来,低头笑了笑,而后道:“对了四姑娘,你的所有话本我都看过,观你笔锋所至,大多在善恶相报,快意恩仇。”

“好看吗?”祝昭歪头询问。

“酣畅淋漓。”崔协轻轻挑了挑眉,“崔某虽是文字的门外汉,可觉得四小姐的造诣不该停顿于此。”

“说说?”祝昭虚心求教。

“文字大多无用,饥馑难济黎庶,烽燧不抵刀兵,国库空乏不盈。”崔协从善如流。

祝昭探究地望向他。

“文字无用,却能让人泪流满面。”崔协直面她的目光,语气郑重,“依我拙见,是文字赋予了人悲悯的能力。”

“四姑娘笔下生花,更应该雕琢山河草木之灵秀,众生悲欣之微芒,不必独取恩怨作墨。”崔协目不转睛地盯着她,“我希望能听见你震耳欲聋的文字。”

“是我狭隘了。”祝昭闻言顺着他的提议思考,喃喃道,“却忘了天地何其广袤,忘却了笔墨应当温凉,忘却了人间悲喜才是文章寸寸筋骨。”

她突然想到了归芜山上那座残破的祠堂,忍不住唏嘘,若是当时能够有人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那位颜氏女将的事迹,不论褒贬,只要记录下来,她就不会被历史忘却。

崔老先生在回信中告诉她,存在二字,原比真实贵重。

原先她不理解,但此刻,她幡然醒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