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北向航道探险(2 / 2)
在暮色中,船队与村寨之间的灯火相呼应,山海之间,新的航程才刚刚开始。
几日之后,新一批船队整装待发,港口人流涌动,货物被有序搬运上船。红木、香料、珍珠、织品、瓷器,乃至岭南自产的高质量纸张和手工铁器,都被分类打包,贴上岭南商盟的火印,代表着这一联盟已经从区域性合作体发展成一个体系化运转的经济共同体。
苏锦瑟穿一身剪裁得体的藏青长裙,立于高台之上,目光所及,港口秩序井然、旗帜迎风招展。她身边是一份《岭南外贸协定草案》,那是她亲手起草的,内容涵盖与中原、西海、南洋乃至东海未来可能建交地区的条款,甚至首次提出了“商路共享、利益共赢、边贸互免”的概念,预示着她并不满足于现有的商圈控制,而是志在打造一个真正覆盖东南亚海域的商会帝国。
她身后的叶长歌一身便装,眼神沉静。他不是来庆功,而是来送行的。
这一次,他不随船出行,而是选择留下。岭南腹地的事务越来越繁杂,从民兵训练到边寨治理,从粮草储备到内部商贾规制,都已到了必须设一位“坐镇者”的地步。更重要的是,他已经看清,若岭南要长治久安,必须建立一套自主的治理机制,一个能在没有他的情况之下,也能稳定运作的“岭南之道”。
“我走后,西航的安全就交给你和顾清霜了。”苏锦瑟回头看了他一眼,语气温和却不失锋锐。
叶长歌轻轻点头:“我不担心你,只提醒一句,西海航道虽通,但势力更复杂,别轻信初次交易的诸侯小商,更别太快表明利益图谋。让顾清霜提前两个月埋点情报,你不要嫌她多管。”
苏锦瑟微微一笑,道:“你呀,还是不放心我。你不知我如今比你还谨慎。”她说着,轻轻将一枚铁制徽章塞进他手里,“这是我铸的新盟徽,三环连扣,一代表商盟,一代表情报网,一代表民兵卫,合称‘岭南三策’。你拿着,哪怕我不在,也算是盟旗传承。”
叶长歌握着徽章,指尖一紧,那一瞬,他察觉到,苏锦瑟早已将自己定位成战略同盟者,而不仅是商人。他对她的尊重也再次攀升到了新的高度。
顾清霜从人群中走出,一身劲装,带着手下情报队登船。她抬头向叶长歌点头致意,然后转身走向旗舰,不再多言——那是他们三人默契中的约定:该出手时便出手,不必多言情绪,唯有成败判断。
船帆升起,海风吹拂之间,船队缓缓驶离港口。
叶长歌站在港口高台上,目送旗帜远去。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支商船的出航,而是岭南在海上霸权博弈中正式扬帆。商路已通,敌人将至,而他们的故事,才刚刚拉开新的篇章。
内陆的几个山寨接连递交合并申请,表示愿意在保留原有民俗与自治权的基础上,加入“岭南联盟”。叶长歌并未急于批准,而是派出使团逐个考察,确保他们是真心归附而非权宜投靠。
与此同时,南洋返回的第一批货物已在岭南港落地。此次带回的新奇商品——如花纹独特的藤制家具、火山石雕工艺品,以及象屿岛精炼出的玳瑁饰品——一经亮相,便被中原各大商号疯抢。岭南商票的兑换比率再一次上涨,成为南方诸多小国之间的“通用货币”。
她用岭南港的红木、珍珠换取西海沿岸的茶种与药材种苗,再转卖至北方,在极寒地区被奉为“贵族用茶”,溢价达五倍。而她与岛屿酋长签下的长期互市协议,也保证了岭南能够在不依赖中原商盟的前提下,建立自成体系的外贸路径。
顾清霜那边,也传回情报:西海南端的“落云港”有一小国商贾暗中拉拢沿海势力,企图重建旧日海上霸主“海潮帮”。叶长歌得信之后,当机立断,命令驻守落云水道的商队先暂缓通航,转由顾清霜安排外围布局,布下几批探子,查清对方资金、兵力与商路路线,再作处置。
“不能让敌人摸清我们通商节奏,一旦他们发现我们依赖某条航线,就会下黑手。”叶长歌在内部会议上如是说。
岭南此时,不仅仅是一个商贸村庄,而是一个由经济力量、情报体系、民兵力量、舆论传播等多元力量构建起来的新型权力实体。在不流血的对抗之中,他们构筑出了属于自己的安全边界。
港口的夜晚,灯火通明。
苏锦瑟在日记中写下:“我以为我渴望的是财富,后来才知,我更渴望的是秩序——一个能在我的主导下,延伸到整个海域的秩序。长歌,是你让我明白,掌控与信任并非对立。”
而叶长歌站在书楼窗前,望着灯火如织的港湾,对顾清霜说:“商船就是战船,只不过它的武器是契约、情报和时机。岭南不靠战争崛起,但若谁想掀风作浪,我们也从未怕过。”
新的航程,已驶入深海。而他们,已经不再是那个逃难至岭南的弱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