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1Chapter11(1 / 2)

加入书签

三年后。

夜色像巨大的海潮,悄无声息地淹没了曼哈顿的街道,整座城市被大雪笼罩,路灯的光被雪帘折射得支离破碎,斑斓而凌乱,像漂浮的梦境。

周越坐在BlackcastleCapital的办公桌前,屏幕上的光映得他面庞清晰而克制。自从2019年加入以来,他从Analyst做到Associate,又提前晋升VP,是Firm里最年轻的SectorLead之一,主抓GrowthEquity中国线。

他在华尔街的成长轨迹精准得像一张算式,每一次deal、每一页模型、每一场投委会汇报,都是他把自己从情绪里抽离出来、重新格式化成“可以控制”的过程。

三年里,他从未回过国。

疫情彻底阻断了航线,也彻底隔绝了他与北京那段混乱记忆的联系,只有在北卡读书的弟弟偶尔来纽约陪他几日,日子过得像无声无息的自我重塑,他把生活填满,把时间切成数据,把情绪藏进习题里。

最难熬的那段时间,他几乎是靠和夏知遥聊天熬过来的。

他们从没真正断过联系,却始终隔着一段拿捏得刚刚好的距离。

刚分别那年,是他在主动靠近,那时候,周越刚刚进Blackcastlet压力巨大,夜里三点关掉电脑,心跳还卡在那串DCF参数里,忍不住打开微信,问她:

【你在项目评估阶段会怎么跟客户说‘这事儿值得投’?】

她回复得快,也真诚。

【核心不是回报率,是用哪种叙事让人相信‘这条故事线’是可靠的。】

【你要记住,大多数人不是在算数,是在找理由说服自己。】

那不是教条化的专业建议,更像是一种透彻的认知能力,关于人性、关于选择、关于权衡利弊背后那些没人愿意说出的动机。

她比他想象得更睿智,也更清醒,他之前见过很多做这行的人,数据逻辑清晰,估值框架牢固,可一到客户面前就只会堆术语和参数,讲得精准,却没人听得进去。

可她不一样,她懂得说服,更懂得打动,她既能和商业模型对话,也能和人性深处交谈。

她天生适合做咨询,而他忽然明白,那些项目能推得动,客户能签得快,媒体能迅速转向,不只是她做得多漂亮,更因为她是真的看得比别人透,讲得比别人准。

周越确实需要她,那段时间,他一个人独自适应华尔街的疯狂节奏,她那几句不经意的提醒,就像深夜点燃的一盏小灯,照得他不至于慌,也让他更想走上去。

而夏知遥也习惯了他这样安静却稳定的存在,她没告诉任何人那年母亲病情复发,她一边改方案,一边签手术同意书,她也没对谁说过,自己在职场顶层看得越清楚,就越觉得孤独。

周越那时还不懂她太多,可他总在恰当的时机出现,而随着时间推移,他的身份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从只会问问题的学弟,变成了一个渐渐可以独立解决事情的男人,他晋升了,做过几个漂亮项目,也在年终会议上独立拿下过一个大客户的投资条款谈判,金融行业里,他从边缘进入了核心圈子。

夏知遥也开始慢慢把一些“她不太想让别人看见的困惑”发给他,有时候,是关于某个文化基金的估值构架:【你觉得这个结构在你们机构眼里算有吸引力吗?】

有时候,是关于退出逻辑的焦虑:【我们对接方一直拖尾款,他们是不是根本就没想交?】

他会认认真真地翻她发来的材料,划出重点,结合自己组里的案例分析,甚至用他那套逻辑严密的方式给她写了一个小型投后优化建议表。

她收到后,只回了一句:【你现在比我厉害多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