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8朝堂(2 / 2)

加入书签

宇文泰忽然插言:“父皇明鉴,儿臣有话不得不说。章将军戍守西北边疆,劳苦功高,屡立战功。再者,胜败乃兵家常事,仅因一场败仗就严惩,实在不妥。况且舅父和表哥在军中威望甚高,此时责罚,恐怕动摇军心,还望父皇三思。”

皇帝沉吟片刻,目光扫过众臣,“章满有功,朕是知晓的。但前线失利,军法难容。念及旧功,朕会从轻发落,妥善处理。”

田咏又道:“陛下圣明!但章将军责任重大,用人失当致前线大败,影响恶劣,不严惩难以服众、整肃军纪。还望陛下莫念私情旧功,务必严惩!”

“田爱卿真是考虑周全。不过按照爱卿的道理,用人不当,责任重大,”皇帝凌厉目光直射向他,“那朕当初派遣章家父子驻守西北,是不是也算用人不当?”

田咏闻言,心中陡然一紧,大声哀求道:“臣不敢!”

此时,伯喻站了出来,朗声道:“父皇,儿臣有话要说。”这个节骨眼上,谁站出来都担着风险,杨柯的心不禁吊了起来。不过伯喻的身段儿着实好看,施起礼来也赏心悦目。只听他不疾不徐道:“宫、田二位大人提醒章家父子担责无可厚非,可战事之败并非一人一时之失。父皇选他们是看重其才忠,如今失利虽需反思,却不能归咎一人,更不可累及父皇。父皇登基后一心解决西北边患,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近二十年。此等功绩,古来罕见。今西北战事连连失利,实属天意,非人力能敌。父皇已尽人事,不必自责。儿臣以为,章家父子需担责,也应给他们改进机会。”

此言一出,殿内的紧张气氛一扫而空。皇帝的脸上虽然并未见到喜色,但原本铁青的脸已是缓和了许多,“不错。那你认为应该如何应对?”

伯喻接道:“儿臣掌管户部,深知如今朔州战事胶着,关键在于军粮。近日因天气阻碍,军粮运输迟迟拖延,但儿臣以为,即使运输及时,前线士兵也未必能够吃饱。”

皇帝面色骤变,厉声道:“此言当真?”军粮断供之事乃兵家大忌,没有想到的是,现下的问题不仅是运输之难,还有更大的毛病亟待解决。

兵部尚书白韬忽而拱手而出,抢先奏道:“陛下,臣有一事不得不奏。上月滁州连发大水,农田受损严重,粮食大幅减产。而我朝向滁州订购之粮,不仅量少,而且价高。如此情形,对于军粮供应无疑是雪上加霜。”

皇帝停下了来回的脚步,“郑仪,你们户部怎么说?”

伯喻身侧的老头应声上前道:“陛下,兵部军粮难购一事我们已经知晓。”

白韬揶揄道:“知道了可不等于解决呀,要是户部不能及时拨款,前线士兵们还是没饭吃,这不伤了陛下爱民如子之心吗?”

郑仪硬着头皮道:“陛下,微臣有苦难言呐!近年来,国家开支浩繁,户部虽竭力筹措,但军粮乃常年花销,财力终归不支。”杨柯在逸韵诗会上见过郑仪,这人作诗挺有一套,不过听师父说办事不如作诗,也不知道怎么升至户部尚书这样的肥差上。

白韬又道:“前线战事未平,花销在所难免。照郑大人的意思来看,咱们大夏的仗也不要打了?”

皇帝的脸色因焦灼愤怒而愈发难看,双目怒睁道:“平日里个个能说会道,一碰到事就当起缩头乌龟,要不朕把你们九族全都送到前线种地去,也省得在这为难!”

“陛下息怒!”众臣纷纷跪倒在地,屋内气氛重又紧张了起来。

宇文泰迅速反应道:“父皇,当下可从他处州郡紧急调配粮食以解燃眉之急。据儿臣所知,雍州、越州两地分别存有一万石余粮。不如即刻传旨,命人联系两地粮官,让他们火速将粮食运往前线。”

“羲王殿下果真办事利索,咱们还没弄清楚军粮出了什么问题,便早早想到解决办法了。”易望林站了出来,声音不紧不慢,“陛下,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此事积弊已久,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臣以为,当下粮食短缺、运粮拖延皆为表象,只有建立完备制度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臣建议,设立专门督粮官一职,负责统筹调度粮食事务。再者,兵部、户部有什么难言之隐,这次索性也一并全说出来。陛下一向圣明,洞悉朝堂诸事,定能保我朝民生安稳、边疆无忧。”他语速虽慢,但气势却笼盖四野,一时之间竟无人敢作声。

公孙不知是感叹还是讽刺,忽然评论道:“要论场面话,还是这位最擅长。”

杨柯试探问道:“易大人是两朝老臣,他很厉害吧?”

公孙冷冷道:“厉害是厉害,但他的厉害总是挑着时候来。”

杨柯还没弄明白她的话中之意,却听皇帝赞许道:“易先生所言极是。”他扫视群臣,最终落于户部尚书郑仪身上,“督粮官一职由户部牵头设立。户部掌管国家钱粮,对此事责无旁贷。”

郑仪正欲开口接应,宇文泰反先奏道:“前线战事紧张,兵部责无旁贷。此事兵部亦当承担重责,儿臣愿与户部共同设立督粮官,协同办理军粮事宜。”

郑仪欲驳回宇文泰的提议,又听伯喻抢先道:“二哥所言极是。户部虽掌钱粮,但前线战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