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七夕(2 / 2)
那船渐渐驶向岸边,向他们靠近。宣王撩袍上岸,款款走来,站定在席位中央,向陛下作揖行礼。
席间不少女子虽神色如常,但皆是齐齐转头,欲探宣王之姿。
皇帝笑问道:“喻儿,这池中青莲、锦鲤为何如此听话,难道真有天人交感这样的奇观?”
宣王欠身回道:“儿臣还要多谢二哥鼎力相助。”
皇帝脸上疑惑,视线转向左首的宇文泰,只见他从席间起身道:“回禀父皇,儿臣在池底暗藏了三百青铜莲苞,以磁枢引琴声震动触发。”话音之间,池水忽泛幽蓝磷光,照出水面下纵横交错的铜链网,“锦鲤闻声而动,因其颌下嵌有磁石珠,闻宫调则聚,遇商音则散。”
皇帝闻言,不由拊掌而笑:“多亏了你的聪明才智。你们兄弟二人齐心协力,为我们献上这番精彩表演,朕要好好犒劳你们。”
宇文泰笑道:“雕虫小技罢了,能为七弟精绝琴技略添几分光彩,倒也不费其用。”
皇帝满意点头,视线转向宣王:“喻儿,朕近日倒是听闻有诸多人假借汝名在外吟诗著书,此事可属实?”
宣王拱手欠身:“回禀父皇,那些写的好的,儿臣不敢掠美;那些差强人意的,若他们能用儿臣的名声来博得更多关注,何不成人之美?”
好一个滴水不漏的回答!既维护了自己的名声,又宽容了那些偷名盗誉之人。杨柯暗自称赞,不愧是师父都看好的皇子。不过,听他这声音怎么莫名熟悉?
皇帝笑着点头:“今日是七夕家宴,既然表演结束了,便将面具摘下吧。”
宣王颔首,伸手身前,将面具取下,露出了真容。
杨柯也探头去看,视线触及的那一瞬,心跳莫名快了一拍,本要伸手去摘的葡萄竟从指尖滑落。
是他!前几日在景泰宫外与自己相谈甚欢的侍卫,竟是当朝皇帝第七子、宣王宇文伯喻!
宣王启步还席,坐下时似乎往皇帝右首侧头略望,杨柯慌乱地垂眸,像是做贼一般心虚,但又奇怪于自己的反应,明明骗人的是他,可自己却如临危上阵一般手忙脚乱。
杜衡在一旁低声向她介绍:“宣王殿下乃陛下最为钟爱的皇子。因他聪慧过人,才情出众。陛下见他,仿佛得见年少时的自己,故而对殿下的恩宠远非其他皇子所能企及。通常皇子年满十五,便需迁出皇宫、另立府邸。而陛下却一直将宣王留在宫中,直至十八才让他出宫居住。如今又因为常常召见他,来回甚是费时,便为他开了先例,准他在原先的翠微殿住下,这等待遇,除了因协理政务甚得皇心的羲王外,只有宣王了。”
“原来如此。”杨柯故作了然地点头,实际是在强装镇定,不想让杜衡看出她的异样来。
杜衡疑惑道:“诶,姑娘的诗词才华同样不俗,到宫中也久了,怎么会不认识宣王?”
好不容易恢复冷静,杨柯重又紧张了起来。与宇文伯喻的两次相遇皆系违反宫规出逃,她又后知后觉,两次都未看出他身份不凡,他说什么自己便信什么,哪里会想到他其实是宣王。
于是随口诹了个幌子:“自然是听过。但我不过是一介平民,没机会见到宣王。”
杜衡闻言点了点头,便不再说什么了。
见她的注意力又回到席上,杨柯才松了口气,低头一看,手心已经是满满的汗。
宴席到了后半,天色也渐晚,见皇帝和后妃都已回宫,不少人索性离了位子,跑到别处聚在一起。乐白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