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69往事二合一(2 / 2)

加入书签

宫里人都传这卫清音看似大度,实则记恨陛下将她禁足冷宫,可那些人忘了,李昭澜三岁前的每日都是同父皇母妃一起度过的。而在冷宫的名头下来之前,卫清音的住所名唤“音延宫”,这是李峥给她许的特别之处,独这一份。

“陛下不到两年便添了三子,真是好魄力。只是我有一事不解,既然陛下心悦母妃,为何又多次同皇后产子?”

李昭澜闻言,眸光微顿,手中杯盏缓缓转了半圈,酒色在杯中荡出一道水痕。他斟酌着言辞,许久才低声道:“这不是心悦不心悦的事。”

“皇后是太后的亲侄孙,谋划此举,便是为了稳固她杜家的权势。”他叹了口气,是为自己的父皇,“你可知,我父皇本不是嫡长子,却为何坐稳了这皇位?”

“为何?”

李昭澜不语,反观兴致勃勃的邓夷宁,道:“不如夫人同我说说,为何执意从军?”

邓夷宁没好气推了他一把,嘟囔着:“说殿下的事,怎就扯到我身上了?反正不是什么好的过往,殿下听了晦气。”

“难道我皇家之事听了就能发财?夫人真会颠倒是非、胡言乱语啊。”

“殿下此言差矣,若是有朝一日我能重回战场,我便同殿下娓娓道来可好?”邓夷宁换了个姿势,坐到他对面,“快同我说说,这小话听了一半就入睡,可是会惹上疯病的,难道夫君舍得?”

李昭澜转头一笑,再次顺了她的意。

太后当年虽为皇贵妃,可偏偏得老天宠幸,与先皇后先后孕育,却同时诞下皇子,差不了分毫。先皇听闻此事高兴之极,日日流转于两位孩子之间,等内阁派人前来询问册立太子一事,这才发觉难题早已写了百卷。

按照历年律法,册立太子是皇帝一言定论,多为嫡长子;若非嫡长子,则需立言官出面劝进,铺叙合理。这位置,本该是先皇后之子,别无他言。可那时宫里偏说这皇贵妃之子早早出生一月,为的便是这东宫之位。

先皇不信这鬼神之说,最终是按照先律将先皇后之子立为太子,此事便暂且有了定论。可后来太子稍显愚钝,不论是识字还是治国,都不如皇贵妃之子,宫中也难免传出些质疑声。这声音传在先皇耳里不打紧,可偏偏是最先落在皇贵妃耳里,这谋划的种子落在心里,便开始发芽了。

“所以,这太后是因为传言才辅佐陛下坐稳皇位?”

“是,也不是。我虽陛下之子,可却对此事了解不多,也是东拼西凑得知。当年先皇身旁有一位神算子,那神算子在父皇即位后便吐露了一些当年的事,称父皇命中富贵,命格奇异,虽是早产之子,却比别的皇子更加聪慧。但命中定有大劫,可大劫之后便是一路高升,举世无比,倒也算是应了父皇这一路的坎坷生涯吧。”

李峥算不上绝顶聪明,可打小就是个人精,处事圆滑,鬼点子多,骨子里透着一股犟牛劲,可不过是年少轻狂罢了。太后那时常常因为他不安分气坏身子,李峥虽不喜欢这个强势的母妃,却也无可奈何,毕竟太后当年将一身气节、手段和算计全部交给了他。可她教得太好了,交出一个连她都算进去了的皇帝。

他登基第二年,便以皇室简制为名头,削了太后一家的兵权;第三年,扶持异姓重臣入朝,将太后的嫡亲外甥送去了西北戍边。可一个能把庶出之子扶上皇位的女人,岂是等闲之辈。

“太后当时虽退居太极宫已有五载,可她手中握着内库的金印,宗正寺族谱副拓,还有近半数的旧官署。父皇若想要在五年内彻底清除太后的眼线,得到的只能是废位。”

“所以,太后将宝压在了她侄孙身上?”

“是。”李昭澜点头,语气平静,“太后清楚自己终有一日寿终正寝,可只要东宫还握在她手中,父皇便不能真正与她翻脸。”

邓夷宁低声一笑:“这东宫的主位,当真是个好东西。”

李昭澜“嗯”了一声,似是有些饮酒过度,揉了揉眉心:“好东西,自然人人想坐,但也不是人人坐得安稳。”

他伸手将她肩上的披风理顺,将她裸露在外的双脚围进自己的衣裙里,淡淡道:“父皇登基之初,最忌外戚干政,可偏偏那些人不是寻常外戚。太后既无父无母,先皇又去得早,唯一能仰仗的便是自胞弟。先是杜家掌军,后是礼部侍郎、宗正副卿,内服都典,凡是能说得上话的、叫的出名的,无一不是对太后忠心耿耿之人。父皇当时不过二十过半,若是动的太快,如今便没有我了。”

“那二皇子呢?我瞧着这二皇子也是英明之人,为何太后没能防备,反倒默许陛下给了一块封地任由他大展拳脚?”

“皇兄聪慧啊,从不争功,扶持了不少小官。你去打探打探那枝靖府,谈起百姓口中的好官良官,哪有一个说的是皇兄。”

邓夷宁望着他,语气一阵见血:“可太后不怕这是陛下的一步棋,是陛下有意扶持二皇子坐东宫之位?”

李昭澜上下打量着她,以前倒真没觉得邓夷宁这脑子有多聪明,想着毕竟是在军中长大的,身旁又有军师辅佐,远离朝堂,自是不会懂的宫里这些弯弯绕绕,今夜这番交谈,倒是令他刮目相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