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打假粗制滥造(1 / 2)
真晦气!明明只是来临京第一大书局参观参观,谁想到碰上这样的事。
书局很大,只见这些人上楼下窜地一阵忙活,见掌柜的不在书局,折腾了一会儿便离开了,也将三人放了。
三姐妹三步一回头地看向“文渊书局”。
“太大了,不好,事儿多!”苏二娘一脸不满地揉了揉自己的手腕。
柳摇金弯了弯嘴,掠过一丝不屑,“谁还嫌钱多??你嫌?你嫌??”整张脸就要怼上苏二娘。
沈书韫拉开二人,刻意走在他们中间,此时的朱雀街上,人来人往,她伸手左挽一个,右拉一个。
为了缓解方才被惊吓到的情绪,沈书韫提议,“我们附近的兰乔寺转转吧!”
兰乔寺,隐于临京朱雀街分支??兰乔街上的一座已有百年历史的名寺
据说,整座寺庙长满了各种兰花,不知从哪一个朝代起,便被命名为“兰乔寺”。
有人来寺庙,嘴里常常念叨,“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兰乔寺是一处净地,距离“文渊书局”不到一刻钟的时间。
远远看去,一道高耸入云的墙,将兰乔寺与外界几乎隔绝,走进里面,除了各色兰花,最多的便是高低相间的榕树。
还有阶梯小径,蜿蜒曲折,清幽抚人,还真有种“墙内幽兰满寺,墙外烟火漫天”的反差美。
而所谓的“外界”,其实是各色商户,不得不说,临近的商户,纸坊、烟火铺、酒楼、金铺,还有古玩铺,生意都十分火爆。
烟火铺开在寺庙旁,居然有一种合情合理的味道,毕竟,进入寺庙得上香或烧烛,烟火铺不正好就销售这些玩意儿么?
纸坊亦是,为了防止失火,南朝明文规定,烟火铺不能售纸/钱,好了!这生意就只得做纸坊的顺带做,亦是合情合理。
主要是兰乔寺每日香火丰盛,周边的铺子生意相当兴隆,纸坊和烟火铺亦不例外,真是发财了发财了!
沈书韫几个投来羡慕的目光,久久不能移开早知道来这儿买纸得了,还辛辛苦苦卖什么书?
人们大多认为这些商户都是沾了兰乔寺好风水的缘故。
都说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兰乔寺成为人们祈福许愿的地方,哪怕进寺院上支香,安静地坐会儿,能让人神清气爽。
三人一同穿过高大的门墙,进寺便是一坡梯坎,灰白的石阶蜿蜒向上,青苔在缝隙里探头,两旁低矮的榕树,一路抹斜直上。
往上大约三十步梯坎,迎面而来的是平整的院坝,而院坝正中间,是一棵高大的榕树,树牌上写着已有四百年树龄了。
榕树正对面,是寺庙正殿,此时,山门还半掩着,朱漆剥落露出了木头的筋骨。
香客三两成群,有老妪,也有像沈书韫一般的年轻娘子。
正殿檐角悬着铜铃,风吹过不忘懒懒地响两声,佛像金身有些暗淡,看上去年生确实有些久远了。
佛像垂目看向正捧着香支的人,好似能看穿所有来人的心事,自然也能一目了然,看穿沈书韫三人的心事。
这年头来寺庙的,不为求财求子求姻缘,就是求家人平安,很少有人求天下太平,国富民强。
殊不知有国才有家,求天下太平不应该放在首位么?
沈书韫从前就常去寺庙,不过,多是申夫子带着一起去,那时候,她求得不外乎书铺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而申夫子嘴里念念有词,又囫囵吞枣,沈书韫没有听清过一次,好像有一次从耳边传来了两声“神灵保佑,安息”!
保佑谁?她不知道,毕竟年龄尚小,记忆很是模糊,可当沈书韫再大一点,似乎就再也没有听过申夫子类似的祈祷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