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章 切磋琢磨,渐入佳境(2 / 2)
男子递本子时,刘伊妃有些羞怯地下意识伸手去接,指尖相触的瞬间,她条件反射般蜷了蜷手指。
“咔!过了!”
第一条拍摄很顺利,张一谋像很多成名导演一样,都习惯于请演员到监视器前来看看自己的表演,作为鼓励。
路宽夫妻往监视器处走。
小刘雀跃:“我刚表现怎么样?”
她为这部戏准备了近三个月时间,连婚前度假期间在阿根廷都尽力克制食欲,就是为了形象上更加契合。
“有瑕疵,你待会自己看看。”路老板做了一回谜语人。
不是他藏私,盖因老谋子是剧组导演,除开制片责任范围内的事务外,其他电影拍摄中的光线、构图、演员指导,原则上一切都以张一谋为准。
张一谋在奥运开闭幕式的两年筹备期间,尽心尽力扮演好自己偏副手的角色,路宽自然要在他的剧组里配合竖立他的绝对权威。
这是君子之交的边界感,除非老谋子主动相询,否则他不便发表自己的意见,至多在私下里探讨切磋。
“张导。”
张一谋笑道:“伊妃表演很不错的,我还怕你们一时半会儿进不了状态呢,你们自己来看看。”
刘伊妃懂他的言下之意,虽不便明说,但昨天的泼天喜事确实很难叫人立刻心绪平静下来。
“谢谢导演,我看一条找找感觉。”
对于演员来说,看回放就像照镜子,她带着疑问反复看了两次,路老板在一旁默不作声。
刘伊妃突然侧头道:“张导,再来一条吧?”
“嗯?”
张一谋有些愣神,他本意是鼓励为主,希望她延续好状态的,怎么还被反客为主要求保一加一了。
小刘皱眉看着监视器,不过这眉形已经不复以往的娟秀,显得寡淡了许多。
“我感觉有些细节可以再好一些。”
“我们这部电影,着力点全在我跟路宽身上了,从灯光、构图到叙事都没有技巧,我们的表演太关键,我想精益求精一些。”
张一谋左顾右盼,咧嘴笑道:“要么说你跟小路是一家人呢,那就再来嘛。”
“张导,我有个表演设计,请您指导一下。”
“别客气,尽管说。”
刘伊妃指着监视器上的定格画面:“待会儿路宽走过来,我先盯着教材不动,能不能给特写到书本上,等路宽的身体挡住太阳,在书本上投射阴影了,我再无奈地抬头。”
“这样是不是更能表达静秋的羞怯?面对有好感的老三,在特殊的年代下不敢主动释放好意。”
张一谋默然不语,顺着她的话头看了一遍两分多钟的桥上邂逅,突然觉得少女的提议很有意思。
刘伊妃的话,只是粗浅、直白地把自己的表演设计叙述出来,但对于张一谋这样的大导演来说,则触发了他更多的灵感。
“小钉!”
“导演。”
老谋子一时间顾不得跟刘伊妃多交流,赶紧把自己涌泉般的思路阐述了一番。
“待会这个镜头,我要你给我预留视线匹配剪辑的空间。”
“先保持视线固定在教材上的近景特写,等小路的剪影在书本上形成光影遮挡时,再通过眼神调度完成从书本到人物的视线转移。”
他这才来得及转向刘伊妃:“伊妃,你懂我意思吧?到时候要注意找镜头,给你的侧脸。”
“你的这个驼峰鼻是非常有特色的,完全可以和女主的性格形成呼应。”
“然后!”
“这样通过明暗对比的视觉符号,既能强化特殊年代的情感压抑,又能用遮挡转场,自然带出静秋的羞怯心理,堪称娓娓道来了。”
张一谋兴奋地看着小师弟:“小路,你看呢?”
路老板笑道:“挺好,不过我有个建议。”
“给教材特写的时候,用浅景深突出文字虚化效果,等阴影投射时再做焦点转换到面部微表情。”
“嘿!”这回不但张一谋了,连近前的赵小钉也听得直拍大腿。
剩余的摄影和场务等其他工作人员看得有些愣神。
不是他们不叫好,是以他们的段位一时间还理解不了这个设计的妙处。
刘伊妃有些似懂非懂地看着老公,后者显然也没有同她解释卖弄的心思,只是看着张一谋又看了一遍回放。
这几乎是老谋子职业生涯的头一遭了。
本来是按部就班地保了一条,请演员看回放以资鼓励。
结果先是被女演员自己推翻了一条,接着男演员兼大导演又提了个提议。
再回头看刚刚这一条,就有些“上不了台面”了。
路老板的话是什么什么意思呢?
什么叫“浅景深突出文字虚化,等阴影投射时再做焦点转换?”
用大白话讲,这相当于让观众先戴上“老花镜”。
按照刘伊妃的设计,镜头给到书本和她的特写时,让字迹变得朦胧柔软,就像透过晨雾看远方的路标。
在这种情况下,观众投射在大银幕上的注意力,很自然地会被推向画面中唯一清晰的元素——
静秋低垂的睫毛或紧绷的嘴角,还有张一谋觉得她很特别的驼峰鼻。
用这样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的视线,如同黑暗剧场里唯一的光束追随着芭蕾舞者的足尖,比单纯给特写效果要好得多。
紧接着,当阴影笼罩书本时,摄影机如同悄悄移动的显微镜,把观众视线从“观察道具“引导到“解剖情绪”。
这个时候再去看刘伊妃的微表情,看她的羞怯、朦胧、慌乱,后者的表演会在大银幕上产生绝佳的爆破力。
她眼里的情绪,会像滴入清水的墨汁,在观众心里晕染开层层涟漪。
两位参与度极高的男女主角又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在导演沉稳的“Action”中再次进入了70年代。
老谋子目不转睛地看着监视器,他想看看这位柏林影后究竟会怎么演这一条。
一切照常,在设计的阴影笼罩书本后,她猛得抬头,瞳孔微缩,既有警惕,更有向往。
“给,你的本子。”
“哦。”
路宽把笔记本递给她,少女接物时手臂僵硬地伸直,指尖仅用第一指节轻触本子边缘。
前者无意间擦过她手指时,她先是脖颈后仰,随即强迫自己镇定,但颧骨肌肉轻微抽动,充分展现了家道中落的知识分子女儿“想保持体面,又难掩慌乱”的矛盾。
“咔!完美!完美!”
张一谋心生感慨,盛名之下无虚士,再是政治正确的题材去拿到的柏林影后,也难掩女演员自己的光芒。
张纯如是她转型的第一个角色,但难度尚且还没这么大。
静秋虽然年龄贴近,可需要塑造的细节就太多太多了。
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没有被心理阴影笼罩过的人,很难给出这种突然被纯爱“烫到”的感觉。
两位主演又看了一条回放,路老板笑着点出她一处很有趣的小改变:“上一条你被碰到以后是蜷了蜷手指,这次把手都缩回去了。”
“还可以吗?”
“不错,但也要把握度,过犹不及的。”
毕竟这才是刚刚接触,人物的陌生感和怯懦心理算是支撑得起这种表演,再往后就不能着墨太多。
最开心的当属张一谋了:“这电影拍到这个地步,我觉得就有些享受了,真希望能多拍几个月,哈哈!”
刘伊妃莞尔,心道你要是把剧情改成男女主亲热有孕了,确实能多拍几个月。
老谋子又看了一遍回放,仍旧觉得这两分钟的镜头精彩:“伊妃,你刚刚这个思路是怎么来的?”
小刘凝眉道:“《日出》的第三幕里,有一场当方达生站在窗前时,陈白露停留在对方阴影覆盖的区域内的场景。”
“我当时就在想,如果在电影中,是不是能用光暗交替暗示角色对救赎既渴望又畏惧的矛盾心理?”
“刚刚的静秋亦然,她被老三高大的身形挡住,投射下一片阴影,阴影代表的是她暂时还不敢触碰的爱情,更深层次的,是时代带给她的威压。”
张一谋和赵小钉等人听得半晌无言,老谋子长叹了一口气摸了摸自己的寸头,转头对闺女张沫道:
“伊妃虽然小你几岁,但她的拍戏经验、敬业精神和对剧本的理解已经很到位了,沫儿,你们姐俩没事多交流、多亲近。”
老头当然是望女成凤的,可又不好叫她追着已为人夫的路宽取经求道,这也是暗示张沫——
他们俩都在场的时候你就厚着脸皮凑上去嘛!
他看在你老爹的面子上也不会藏私的咯!
张沫也还算机灵:“知道了张导,我跟茜茜会多学习的。”
小刘听得直摆手:“别别别!我们一起聊聊电影就可以,学习什么的,你还是找路宽吧,哈哈。”
有个路老板这样的制片人坐镇,有不分你我、彼此尊重的导演、演员的切磋琢磨,剧组的气氛实在太好。
有这样开放的创作环境和在同一层次的路宽和张一谋的会商,这一世的《山楂树》将会在细节和内核上继续加强。
也包括了小刘的积极参与,好的演员是永远能给导演提供灵感源泉的。
《教父》中,马龙·白兰度自创的在嘴里塞棉球,以及设计的逗猫动作,成为了柯里昂的标志性符号,给了科波拉更多启发;
《黑天鹅》中,娜塔莉·波特曼提出用指甲撕裂的痛感表现妮娜的精神崩溃,并自行设计舞蹈动作中的抽搐细节,都属此列。
一连几天的拍摄都非常顺利,张一谋循序渐进地安排了两人由浅入深的感情戏份,主创团队在拍摄中也碰撞出了更多灵感。
直到十月初,电影中饰演村长的赵苯山、饰演李主任、也是小刘北电班主任的王敬松等人进组,剧组才更加热闹了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