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八十四章 切磋琢磨,渐入佳境(1 / 2)

加入书签

26号上午的拍摄早早就开始了,剧组一行开车来到主要取景地青龙村,在电影中叫做西村坪。

这里的场景主要承担着路宽和刘伊妃作为男女主角的三个重要职能,也是在小刘意外怀孕之后,被提上日程首先拍摄的戏份。

首先是村长家的院落,这里是两人的初见地和情感发源地,静秋下乡后即居住于此编写教材,是她和老三情感发展的主舞台。

其次这里有着村口石桥与牵手河两个标志性场景,后者就是这对情侣隔岸拥抱的经典画面拍摄地。

还包括了静秋私下探望老三时在桥上相遇,两人借传递物品的契机互动,以及更加能凸显纯爱的“木棍牵手”——

老三以木棍牵引静秋过河,随后故意后移握住她的手,这个镜头是全片最经典的纯爱符号之一,就拍摄于青龙村河岸石墩处。

除此之外,青龙村也是反映时代风貌和生活切片的窗口。

譬如小刘扮演的静秋在河边为老三洗衣的场景,就拍摄于神龟山附近的溪流,背景中的青山与流水呼应乡村纯净感。

以上,就是昨天连夜调整后,趁着小刘现在身材还未“丰腴”和几乎没有孕期负面状态,准备先期拍摄的部分。

剧组车辆在村口停住,这个村落相对封闭,重点入镜的场景都被征用,拍摄环境很好。

对于偷拍和骚扰的娱乐记者,当地政府在村口一道警戒线就能把窥探者隔绝。

场务正在紧锣密鼓地做前期布置,男女主角化完妆走了出来,看得老谋子眼前一亮。

刘伊妃身着浅蓝色小翻领“的确良”衬衫,下身的藏青色“涤卡”布长裤,布料硬挺显旧。

路宽上身穿着浅灰色翻领工装外套,肘部有深色补丁,内搭洗得发白的藏蓝色棉布衬衫,领口微微泛黄。

张一谋笑呵呵道:“小刘这个露脚脖子的裤腿就很精髓,青春期后的少女身量超过了母亲,裤子短了,很合理。”

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中,刘伊妃的年龄设定都是17、18岁,正处于后青春期时代,女孩的发育末期。

路老板莞尔,心道你上一世选的小黄鸭那个身高和腿长,想来是没办法诠释这个细节的。

“我身上这件其实还可以加工一下。”进入剧组的路宽,无论是作为导演还是演员,就像是完全变了一个人,专注无比。

张一谋对他的意见极为重视,赶紧叫来了服装组长。

路老板指着自己的膝盖处:“之前按照要求把裤腿调整得略宽是对的,不过我觉得还可以再精益求精,把膝盖这儿搞点鼓包,你们觉得怎么样?”

他下身是一条深褐色涤纶工装裤,裤脚卷起两折,露出沾着泥点的黑色胶底布鞋。

“地质队员要频繁蹲跪、攀爬,膝盖处的鼓包是长期野外作业形成的自然磨损痕迹,这样应该比较有说服力一些。”

“好主意,大伟你赶紧操办一下,自己再多琢磨琢磨。”张一谋回头吩咐。

“好的导演。”

老谋子的剧组还是沿用他自己的管理习惯,现场有些毛毛躁躁,也不太严格地进行走位、打光、预演,微调和正式拍摄的流程。

路老板倒是无所谓,他跟张一谋共事这一年多彼此都很熟悉,小刘就有些不大习惯了。

她在问界的铁军模范剧组呆惯了,有些不适应其他剧组这种纷繁复杂的场面,按照流程,现在她应该在走位了,可简单的标记也没人做,也不知道张一谋会怎么安排。

老谋子还没意识到这么多,毕竟每一代导演、每一位导演的习惯都不一样,他先和男女主角坐在一起讲戏。

张一谋无意中抬头看了眼刘伊妃,话音一顿,有些无奈笑道:“小路,你媳妇的气色太好了一些,我感觉妆还得加重。”

路老板茫然看去,酣睡了一晚精神饱满的妻子也无辜地看着他。

早晨过来的时候光线较差还不太显,此刻的日光下,已经刻意扮丑、扮土的少女肌肤仍旧透着自然的红晕和鲜活。

也不知是不是孕期血液循环加快的原因,连唇色都比往日显得更嫣红些。

路宽苦笑道:“之前问界改剧本的时候就意识到这一点,所以静秋的身份背景对比原著做了变动。”

“父亲是被打成老佑的留苏音乐家,母亲是画家和教师,就是为了给她这个大个头和外貌条件找补。”

“不然那个时代光吃粗粮没有太多蛋白质摄入,哪来的条件养出这种闺女来。”

张一谋无奈:“脸上还得委屈委屈小刘,我看连头发都要动手,在太阳底下金灿灿的,跟我们的摄影调性差别太大。”

“小钉!”

他叫来自己的御用摄影师赵小钉,把自己的想法给他讲了讲,想听听摄影师的意见。

本想多快好省地把拍摄提上日程,没想到还没开拍就问题不断,众人都神情肃然地围坐沟通着。

小刘低头跟丈夫唠了两句,路老板笑道安慰她:“不怪你,怪我那个老岳母。”

“已经把你生成全家最丑的了,没想到还是太能打了。”

刘伊妃在《山楂树之恋》中的角色适配问题,是从一开始选角时就重点考虑和做出协调改变的部分。

她的高挑身材、嫩白肤色、古典文雅的气质,决定了父母家庭身份背景就要往高知和艺术家身份上去靠。

在决定具体职业时,把母亲奚美娟设定成为画家和教师,也是为了契合剧本的另一处改编:

关于静秋和老三的相处模式。

在原著和原电影中,老三和静秋间的大量互动,是通过老三的单方面无偿赠予实现的。

即便这在两个恋爱的青年中不算什么硬性的缺陷,但这一剧情略有些功利化,无法实现更加细腻的情感联结。

于是老谋子在跟两人沟通后,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创意,即把路宽和小刘的主要互动,设定为艺术交流。

刘伊妃因为母亲的的教导和原本优越的家庭背景对画技有涉猎,于是路宽扮演的地质队员,在工作过程中寻找各种有色矿石给她提供颜料。

这难道不比单纯的送钱、送物、送生活物资更“纯爱”吗?

同时,在原著中最后男主的死亡是因为白血病,这种过于恶俗的韩剧式桥段也需要一个合理解释。

这个合理解释就来源于对刘伊妃背景的再设定,她酷爱绘画,但囿于经济原因、时代压迫无法取得颜料等原材料。

路宽扮演的老三在地质勘探过程中,因为想要给她顺便寻找一些矿物原料,无意中接触诸如独居石等放射性矿物,长期以往成为了他白血病的诱因。

这在原著中是没有提及的,正好借此给出回答,令逻辑更加通畅。

赵小钉在镜头里看了一阵,这才无奈道:“张导、路导,我觉得确实有必要再深化一下伊妃的妆造,不然还是割裂。”

路宽和张一谋两人亲自到摄影机前观看,主摄影器材索尼F35镜头中的刘伊妃确实有些和青龙村的背景以及时代特征格格不入。

刘伊妃捂嘴笑道:“那继续画吧,多丑都行。”

众人皆笑,化妆组长和小刘助理走过来,又回了简易化妆间。

这一通调整,又是半小时过去了。

那为什么之前没有发觉这一点呢?

这就要提及张一谋这位导演的创作思路了。

对于《山楂树之恋》这样的乡村、纯爱、年代电影,他给包括摄影、灯光、服化道等所有部门设定的基调是“顺其自然”。

在摄影器材选择上,没有使用最先进的Red-one等数字设备,选用了胶片和数码两便的F35。

在光线构图上,绝大部分都选用自然光,制造一种融入时代的舒适感。

让观众看上去就像走进了时代,走进了画中,和普通青龙村的村民一起劳作,生活在那个滤镜不是那么鲜亮的年代。

绝不会像《黄金甲》或者奥运会开闭幕式一样,通过光线和构图的强化来塑造戏剧感,而是选择把人物和环境的反差亮度间距做好平衡,用高度写实的自然光效,娓娓道来这个故事。

因此,小刘此前在化妆间中被认为已经足够“扮丑”的妆造,在刚刚的自然光下,仍旧被基底的美貌冲破了藩篱。

搞得像个落难公主。

这不是张一谋想要的,她要的是一个纯正的女知青形象。

只能说21岁的刘伊妃,想要实现她突破固有角色和定式形象,最大的障碍就是这张被羡慕嫉妒恨的脸。

在《历史的天空》中,她扮演的是一个父母均为哈佛、斯坦福高知的、从小家庭生活优渥的华裔女作家。

这种形象其实跟刘伊妃本身条件差别不大,她在去中国采访的戏份里还穿的是时髦的碎花抹胸裙装呢。

但到了《山楂树之恋》,就如同她自己所讲,真可谓是一个“革命性”的形象挑战了。

她遭遇了跟莱昂纳多一样的宿命。

约莫半小时,小刘再一次回到现场,其他场务工作已基本就位,就等着两位男女主进入状态了。

张一谋和路宽又从摄影机里仔细瞧了瞧她的“扮丑”形象,这次可以说效果颇佳了。

眉形修得平直了一些,眉锋压淡,用灰棕色的眉粉做了些毛糙感。

颧骨上又加深了一些土黄色的暗影,毕竟是“家道中落”的小资小姐,身材经过这段时间的瘦身减肥算是过关,但气色不能还是这么好。

一番不算波折的波折,上午9点多,拍摄总算开始了。

张一谋决定先拍一段静秋与老三初识后试探性互动的桥段:

静秋在村口石桥边低头整理教材,老三佯装路过递还她掉落的笔记本,两人手指短暂相触后迅速分开。这场戏既无亲密动作又需微妙表情控制。

他的目的也很简单,帮助这对夫妻进入拍摄状态。

换做上一世那样的新人,老谋子该担心的是他们能否精准把握情侣暧昧期的青涩感,有没有对手戏的默契,包括了眼神、动作的互动;

但这两位是夫妻,又是在表演上卓有成就,他担心的反而是两人日常的亲密,会消解静秋和老三初见的陌生感。

让陌生人演情侣,和让情侣演互有好感的陌生人,其实后者的难度更大,这种情绪上的克制就是一大挑战。

两人就位,张一谋现场对讲中传来“开始”的指令。

两台索尼F35摄影机已架设在石桥两侧。

主机位用50mm定焦镜头捕捉静秋低头的特写,辅机位以35mm广角框住两人全景。

录音师举着挑杆话筒从河岸斜坡缓缓推进,确保收录到笔记本纸张的摩擦声与溪水流淌的环境音。

刘伊妃立即进入状态,低头在石桥边整理教材,她手指微微发颤,刻意将笔记本边缘折出毛边。

特写镜头中,除开已经被大规模做旧的俏脸,修剪整洁的指甲缝中残留着些许泥污,两相对比,给观众锚定了少女的尴尬境况。

小资家庭出身的少女,投入了“蛮荒”的乡野生活。

这一段相对静态的表演毫无缺憾,自然光线下的质朴感充斥,老谋子很满意女演员进入状态的速度,显然是已经琢磨了很久的。

路宽(老三)从镜头外走来,目光在她身上短暂停留后,弯腰拾起地上故意放置的笔记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