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1章 探究败因(1 / 2)
岑参是边塞诗人,他的诗词充满了现实主义的悲悯情怀,这与他在安西都护府担任军中掌**关系密切,他的诗词几乎全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纪实性抒情,充满了历史的真实感和厚重感。
他帮助高仙芝分析怛罗斯战败原因时,自然是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但不免也参杂着个人情感。
这里面有个他们谁也不敢提及的问题,那就是李隆基的好大喜功和开边政策。但是,即便知道,又能怎么样?李隆基说了,我又没有逼着你们去打仗,你们为了军功争强好胜的。
高仙芝败归后被削去所有官职,回到长安,等待朝廷的审判。但是,关于他的功过,朝廷上下争议巨大。一部分人认为,高仙芝灭了石国,俘虏了石国国王和王后数百人,斩获数以万计的战利品,自然是军功巨大,可以将功补过;另一部分人认为,高仙芝外交失策和贪功冒进,导致安西军精锐受损严重,必须得到严惩。
正因为如此,朝廷无法定夺,才派出李史鱼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到安西去调查怛罗斯之战的败因。因此,李史鱼此行对他自己来说,基本是一场灾难,是被**甫故意排挤出朝廷,但是,对高仙芝来说,基本上决定了他的功过评定,甚至是生死命运。
李史鱼抵达安西时,高仙芝已经除去安西四镇节度使的所有职务,连同他的军中掌**岑参一起回到了长安。封常清已经接替了王正见为安西副大都护,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
李史鱼得到的有关战情,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封常清对怛罗斯之战的描述。
封常清,本是河东道蒲州人。小时候,跟随外祖父流落到了安西四镇的胡城。不久,他的外祖父病**,封常清居无定所,无衣无食,过着饥不裹腹的悲惨生活。
三十多岁,不得不投身到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的麾下,当了一名小小的士兵,来混口饭吃。由于作战勇敢,逐渐崭露头角,向四镇都知兵马使高仙芝毛遂自荐担任了他的侍从。
开元二十九年,达奚部发生叛乱,试图脱离大唐控制,封常清跟随高仙芝前往征讨,一举平定叛乱,封常清军功卓著,被高仙芝任命为安西四镇都知兵马使判官。
天宝六载,小勃律国受吐蕃蛊惑,想要背叛大唐,高仙芝带领封常清前往征讨,一举歼灭了小勃律国的反叛势力。天宝十载,高仙芝因功代替夫蒙灵?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随之向朝廷奏请,任命封常清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判官,知留后事。
怛罗斯之战后,高仙芝被迫辞去安西四镇的所有职务,返回朝廷,接受责罚。王见正接替高仙芝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直接奏请朝廷任命安西四镇行军司马兼支度营田使。
天宝十一载,王见正去世,封常清直接升为安西都护府副大都护,知安西四镇节度事。基本上成为安西四镇的最高长官。
天宝十二载,大勃律国反叛,投靠吐蕃,封常清带领安西军征服大勃律国,促使其归降大唐。短短一两年的时间,此时的安西军已经逐渐恢复了过去的雄风,随时准备与中亚的大食帝国一较高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