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232(2 / 2)

加入书签

“这……臣信笔涂鸦,技巧粗陋,难登大雅之堂,陛下……”他有些为难,那画作虽是他精心所绘,但碍于时限以及用料,行笔仓促,难谓上乘。

“朕不能看么?”皇帝的兴致显是消了些许,“莫不是要朕也去内学堂凑趣,才有此眼福呢?”

那语气仍无怒意,倒是游弋着几分失望,他不由抬眸,只见皇帝的凤目定定地凝着他,丝毫不错,眼底漫着孩童般的执拗,他胸口又是一紧,只能硬着头皮道:“陛下既不嫌弃,臣唯有献丑了。”

不多时,小顺屏息凝神地将画卷捧至案前,宋瑜微亲自接过,在梨木方桌上小心翼翼地铺展开来。他先解开系着的素色绸带,然后执着卷轴的一端,缓缓将画卷展现。

随着画卷的展开,一股淡淡的墨香与新纸的气息弥漫开来。

皇帝果然如他所言,兴致盎然地凑了过来,微微俯身,目光一瞬不瞬地盯着那渐渐显露的画面。他的手指无意地轻叩着桌面,发出极轻微的“叩叩”声,显露出几分急切与期待。

先是那“秋播”之景,晨雾中耕牛犁田,农人撒种,北国秋日的苍茫与生机跃然纸上。

皇帝“唔”了一声,似是被那份质朴的写实所吸引,并未立刻言语。

他见状,便也沉默着,只将画卷继续展开,露出了“麦苗越冬”和“春日返青”的景象。那雪中顽强的青绿,与春日里田埂上荷锄查看墒情的农人,都描绘得细致入微。

“这麦苗覆雪之态,倒是颇有几分‘独钓寒江雪’的孤寂意境,却又透着不屈的生机。”皇帝倏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琢磨的意味,“只是这春日返青,为何要特意画上农人修整沟渠?”

宋瑜微心中微讶,没想到他竟看得如此仔细,还能问出这般贴合农事的问题,便恭声答道:“回陛下,北方春日常有干旱,所谓‘春雨贵如油’。麦苗返青拔节,需水甚巨,故而农人需得及时清淤通渠,引水灌溉,方能保得麦苗茁壮,不误农时。”

“原来如此。”皇帝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目光又落回到画卷上,待看到田间群鸭时,不禁轻笑,手指虚点,向他问道,“这便是奏疏中提过的‘群鸭治蝗’么?入了画倒添了几分意趣。”

他垂眸道:“臣年少无知时的戏作,不想臣父竟将这戏墨之想化用为治蝗之策,臣实愧不敢当。”

“年少戏作,便已有此思虑,极是不易。”皇帝不置可否地笑了笑,语气却不似先前那般全然的戏谑,反而多了几分认真的审视。他继续看着画卷,从“抽穗扬花”的秀美,到“灌浆成熟”的饱满,再到“烈日麦收”的辛劳,以及最后“新麦成食”的温馨满足,皆一一细看。

待整幅《稼穑图》在案上全然铺展,皇帝才缓缓直起身,负手立在案前。数尺长卷泛着桑皮纸的暖光,目光在那数尺长的画卷上流连再三,眼底的赞赏之意亦如墨融水,洇透了双眸。

“瑜微,”他突然开口,听似随意的口吻里却凝着分量,“你这《稼穑图》画得真好,技法是末节,难得的是……”他略作沉吟,似在斟酌字句,“是画中这份对农事的熟稔,对民生的体恤,以及……这份化繁为简、以图明道的巧思,都让朕眼前一亮。”

这番来自天子的赞誉,让他一时无言,竟忘了按礼谢恩。

皇帝直呼其名……又是何意……这九转十八弯的心思,如何是个“君心难测”四字能道尽乾坤?

然皇帝又已倾身近案,初春的日光透过窗棂,将他依然少年的轮廓裁得分明??乌发松松绾在白玉冠中,几缕碎发垂在额前,映着挺直的鼻梁与微抿的唇线,竟比画中新抽的麦芒更显清俊。

他喉间微动,仓促垂首,不欲再观。

须臾,皇帝再次出声,话锋却是一转:“你这画,倒是让朕想起了秘阁所藏的几幅旧作。方墨,”他略一扬声,那一直如影子般侍立在殿门附近的方墨,便悄无声息地应声上前。“将朕让你带来的那几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