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929(2 / 2)

加入书签

“哦?王大学士?”宋瑜微尚未开口,一旁的范公倒是先轻声重复了一句,眉梢微不可见地动了动,随即又恢复了平静,示意小安子继续。

小安子接着道:“王大学士学问自然是极好,讲起经义来头头是道,引经据典,我们都听得云里雾里,只觉得高深。但他似乎……不太喜欢我们问‘为什么’。有一次,他讲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有个平日里很爱琢磨的同学就小声问了一句,那为何书上又常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宋瑜微心中微动,唇角轻抿,心头掠过一丝复杂滋味。这些孩子,分明有求知的灵性,却被如此生生压住,怎不叫人叹息?他抚了抚腰间的玉佩,思绪却不由飘远??

小安子继续道:“结果您猜怎么着,那王大学士听了,脸色立刻就沉了下来,把那个同学好一顿训斥,说他这是‘曲解圣贤之言,心存悖逆之思’,还说‘圣人之言,岂容尔等妄议’。你们这般冥顽不灵,将‘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罚抄百遍,明日交来。那一回,我们全都抄得手都快断了。后来,他讲课时,便总爱强调君臣之礼,天地君亲师,半分也错不得。”

他顿了顿,似乎又想起了什么,补充道:“他还说……说有些杂学末技,比如算学、农桑之类,如今为世人追捧,其实不过是工匠之事,读书人当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不应在这些‘奇技淫巧’上分心。谁若是在他的课上问及这些,或是对这些表现出太大兴致,他便会板起脸来,说是不务正业。”

宋瑜微听着,眉宇间渐渐染上一丝凝重。他想起父亲奏疏中提及的《平蝗策要》与“群鸭治蝗”之法,那正是他年少时观察农事、结合书本知识的“奇思妙想”。若按这位王大学士的说法,岂非也是“杂学末技”、“奇技淫巧”?

他不由抬眼看向范公,带着询问之意。

范公在旁一直静静听着,此刻见宋瑜微望过来,便微微叹了口气,缓缓开口道:“小安子说的,想必是翰林院的王承礼王学士了。王学士是前朝的老臣,学问渊博,尤精《春秋》,在士林中名望颇高,如今在内学堂授课,也算是屈就了。只是他为人……确实方正刻板了些,最是看重纲常伦理,于新事物向来不屑,宫中……也有些故交,颇得几分倚重。”

宋瑜微了然,不禁轻轻一叹,看来,这内学堂,也并非一片净土,日后他前去协理教习,少不得要与这位王学士打交道,恐怕还会有些意想不到的麻烦。

又与小安子说了一会儿话,问了些学堂的日常起居,见天色不早,宋瑜微便温言道:“今日天色已晚,你早些回去歇息吧,免得明日上课乏了精神。往后得了空,便常来看看我。”他从手边的小匣子里取出几块碎银,塞到小安子手中,“这个拿着,在学堂里若需用钱打点,或是买些纸笔吃食,也方便些。”

小安子连忙推辞:“主子,奴才不能要!奴才在学堂里一切都好,月例也够用……”

“拿着,”宋瑜微语气不容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