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2第十二章 解决办法(2 / 2)

加入书签

符寿指着方才圈画的几处位置。

“但当时,由于外溢不严重,山下也没有住户,有树林阻挡住偶尔外溢的水流,因此无碍,也没有上报。”

“但去年雨季较前年长了约莫十天,因此丰水期水量充足也是一个原因,但我们不知道明年雨季水量如何,如果以今年的水量参考,影响应当是不大的。”

符巡检讲完,五人面面相觑,天有不测风云,谁也不知道明年气候会如何,也没有人能保证堤坝一定不会出事。

蒋县丞迟疑了会儿,却说:“城南多是些贫苦人家,就靠着那几亩地养活一家子人,若是让他们搬走,怕是不愿意的,在城里租房的话,他们更是舍不得银两。”

东望县贫富差距很大,郊县多是些贫苦人家,和城里富户在郊外的庄子,有些穷苦人家缺少银钱会做完自家农活,再去富户的庄子上打杂来多赚点银子。

富户基本上是不住那的,在城里经营产业铺子。

那么钱就成了最大的问题,衙门让人搬家,却没办法提供更好的方式解决他们的生活。

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张明贤也别无他法,只能徐徐图之,从长计议。

索性县衙的忙碌是阶段性的,除了接印那段时间是需要熟悉政务非常忙,后来安排乡试又忙了段日子,近日倒也还好,日常事务有蒋县丞和罗主簿一同把关,东望县民风淳朴,盗窃杀人这种恶性案件也是极少的。

张明贤将自己关在书库好几天,查阅历代水患治理事件,看看能不能有什么新的启示和参考。

最终,张明贤决定,向梁溪去一封信,问问同科进士及第的状元郎,在翰林院任职编撰的谢凌云。

翰林院的文渊阁广纳天下书籍,亦有历朝历代的年志、地志,希望谢凌云能帮忙查看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式。

索性东望与梁溪相隔也就堪堪三百里,书信过往半个月也就足矣。

谢凌云收到张明贤的信有些诧异,他长张明贤十岁,把这个同科的年轻人当作弟弟看待,自是知晓他的一腔热血。

从文渊阁找到《历代水文实录》又废了些时日誊抄后随着信件寄给张明贤。

张明贤收到信件后,还是决定想办法让城南的百姓先搬家,君子不立危墙之下。

根据《历代水文实录》记载,萧河曾多次改道,最近的一次本来是东望以北700里处的澜沧河,由于上游水患频发不堪其扰,故倾一府之力花费十年往南建渠泄洪,却不料建渠后澜沧河日渐枯竭,河流改道至东望。

历代治理水患都是持久战,少则几年,长则几十年,但凡稍有差错则是人间悲剧,既然担了一县之长,就应该为民谋生。

既然是要组织人口迁移,那最基础的兜底工作则成了张明贤下一个即将操心的问题。

城南多穷苦人家,指着那一亩三分地养活家人,搬家那土地如何划分?又如何赚钱养家?

县城内最好的铺子几乎都是背靠梁溪四大世家的,除了少数本地员外家的祖产,小店铺本就只能勉强糊口,无法雇佣更多的人,城内的资源是有限的,县衙也不可能养着那么多人。

若是需要维护堤坝,修渠,那必须先改善东望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