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第44章(2 / 2)
在男权社会里,女子展现出超越闺阁的谋略,往往会被污名化为"牝鸡司晨"。她尤其忌惮日后被类比为吕后、武后,因此刻意收敛锋芒,既不提前囤积粮食,也不打算主动捐粮邀功。就是因为她清醒的认识到,过早暴露野心只会引发猜忌,还不如默默赚点钱,平安健康的长大,不要被人为夭折。
要知道,北宋捐粮制度是有着比较完整的多重激励机制,既包含物质与政治层面的直接回馈,也涉及社会地位与家族荣誉的提升。
捐粮千石以上者可获“承务郎”“儒林郎”等散官头衔,虽无实权,但可参与朝会、享受官员待遇。赵官家们也会以“内藏库”财物赏赐捐粮者,如宋英宗曾赐捐粮大户白银千两、绢帛五百匹,相当于当时普通农户二十年收入。捐粮者还可享受“商税减半”或“免税”待遇,泉州有一海商曾捐粮三千石,他名下商船往来南洋可免关税三年。
因此她只是提前将明清时才流行的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带到北宋,为此特意购置了糯米粉、杏仁、花生等食材,就等着大赚一笔。
但是事情赶不上变化,东京城连降暴雨,导致库存的馅料面临霉变风险。这些食材虽然难以直接作为赈济粮捐出,却可通过食品加工制成耐饥丸??这种即食轻便、饱腹感强的应急食品。
这新玩意交于他人,未必能得到重视。唯有石介、杜衍等人与她关系特殊,还曾在宴席上品尝过琥珀叠翠糖、酪酥煎糯饼,切实感受过这充饥的功效,才会鼎力推广耐饥丸,并确保其在赈济过程中不被贪墨。
她本来也不奢求朝廷封赏,只要庆历新政改革派的这些人心中留个好印象就好。虽然范仲淹和杜衍可以算昨日黄花,两人最后都只在地方就任。但是韩琦和富弼会在接下来被宋仁宗召回中枢,相继拜相。
人算不如天算啊。
将这些想明白后,吴悦温言安抚兄长:"我自会与母亲商议,哥哥且安心读书。"
----------------------------
刘耘娘深以为然,当下糕点店开一日便赔一日,不如尽早关门止损。那些即将霉变的食材,也只能归咎于时运不济。在这看天吃饭的年月,谁又能拗得过老天爷?
她还有更关键的事要想:食店外卖订单源源不断,如何保障食材与柴火供应。若东京城水患加剧,是举家迁往城外庄子暂避,还是固守京中宅院?如果固守家中,存粮与柴火可支撑几日?
幸而年后,小女儿瞎折腾,执意用糯米灰浆将房屋院墙都加固了一番,现在不需要担心房屋倒塌问题。绮娘就在隔壁,照拂起来也方便;丽娘虽在内城南边低处居住,不过她夫家也是百年香料世家,就算最近遭受商业打击,瘦死的马也比骆驼大,暂且也不需要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