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7第37章(2 / 2)

加入书签

而朱姐夫送来的,卖不出去的也恰好是这些大量收购的本土香料。想来也是,那些沉香和檀香、乳香这种名贵的进口香料,只要便宜一二售卖,是绝不可能堆积腐烂。

十三香其实没有固定的配比,根据食材特性调整就好,如果是牛羊肉类就多加点草果去膻,减去陈皮和山楂,不然会太酸。如果是海鲜就可以加一些香叶,突出清香,减少丁香、木香这种味大的,防止鲜味被掩盖。川渝地方喜欢吃麻辣的就多加花椒、藤椒。

主打的就是一个差不多、约莫着放、多试几次,味道就试出来了。和西方菜谱里的几克,几勺有着本质的区别。

思及此,她已是馋涎欲滴,当即吩咐青枣速往肉铺采购新鲜猪肉。先试试卤味系列,卤制猪耳、猪头肉、猪蹄、猪肝等部位堪称一绝啊,配着米饭一起吃,这就有点广东特色猪脚饭的感觉了。

反正也需要调试最符合北宋饮食偏好的卤料配方,既能满足研发需求,又可满足口腹之欲,真是一举两得。

--------------------------------------------------

无论南北口味差异,通过八角、桂皮、香叶等十余种香料卤制出的咸鲜回甜的复合口感始终是全体国人的最爱。一千年后能有绝味、周黑鸭、曹氏争芳斗艳,一千年前卤肉也能在东京城掀起潮流。

吴悦已经不想描述她们家添加了十三香后的卤肉在东京城的受欢迎程度,甚至连在公厨吃饭的官员们也会在她家订购卤肉饭当午食。

北宋继承唐制,在尚书省、枢密院等中枢部门设“公厨”,由光禄寺下属的太官署统一调配食材,每日供应两餐(朝食与昼食)。州府设“州厨”,县令则有“县厨”,经费来自地方财政,其初衷是为了集中供餐减少官员往返时间。

她先不评价是不是食堂的集体饭菜太难吃,但是单说免费供应这一点。在京城为官,房租高昂物价飞涨,大部分官员都省吃俭用,面对免费餐食自然趋之若鹜,但是他们居然会抛弃免费餐食来订餐,这就是彻底夺走了他们的心。就连三品以上大员,本可享用专属庖厨制作的鱼脍、蒸羊等佳肴,也频繁点闲汉外卖,丝毫不嫌弃猪肉"贱民所食"的刻板印象。

甚至,还衍生出职业绰号,唤她们家为"卤肉吴"。

当然这是一种奖励,更是对个人技艺的承认。这种将姓氏与技艺绑定的命名方式,就是早期"品牌"雏形,比如“宋五嫂鱼羹”名噪一时,因此称为羊羹宋,糖人赵、烧饼张等都是如此。

但是讨厌她们家,和她们家有利益竞争的酒楼老板,则不屑地以含贬义的绰号称呼她娘为"豕肉婆"或"吴倌儿"。

当前,目前这还没传到刘耘娘耳中。这是店里经常接济的那些小乞儿跑来告知吴悦的,甚至提议要帮她报仇,比如他们可以趁夜往那些店门板上投掷羊粪。

吴悦当即制止了他们。

这可是属于“秽污之物于街巷”的行为,是会被处以杖刑的。就算他们夜晚偷偷的丢,可是那些店家都和街道司素有着良好的关系,躲起来监控那可是一抓一个准。通常身份低下的人触犯律例往往会受到更严厉的处罚,他们这群小乞丐说不定会被活活打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