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第37章(1 / 2)
随母亲回到吴宅后,吴悦就被刘耘娘责令在家中等候朱府送香料,自己却继续乘着牛车,携路伯往新宋门去查看城外庄子去了。
刘耘娘本来因为吴氏酪香赚得盆满钵满而沾沾自喜,此刻方知在朱府面前仍显底气不足。为给女儿撑腰,当下决意一定要继续广开财源,定要教那秦大娘子再不敢小觑吴家。
这般从隐忍到激进的转变虽有些极端,倒比母女抱头痛哭强过百倍。
吴悦望着母亲离去的背影,内心却感到欣慰??面子从来都是自己挣的,若不自立,遑论他人看得起。
既然她娘都这么努力,那她自然也不能落后。
转身回了书房,取出狼毫笔,在宣纸上行云流水般写下十三香的配方:八角、桂皮、丁香......
没错,她要做的就是河南孩子皆知的十三香。
她其实也不知道别的省熟悉不熟悉,但是这个在河南可是万能配料,调凉菜、炒菜、做汤,甚至连花卷里都可以加。
“十三香”就是一种经典的复合香料配方,‘十三’这个数字也并非实指具体历史十三种香料,而是体现这个配方的丰富性。
北宋人很早就调制复合香料作为香方熏制衣物和房间,此时香料的主要成分是沉香、檀香、龙脑香、乳香、苏合香等域外香材,以及丁香、白芷、梅花、薄荷、艾草、八角茴香、桂皮等中原本土的香料。大部分的香熏配方都要以沉香或者檀香为主,但是八角、肉桂、丁香亦是常用的主香材料,能提供稳定基础香气,再辅以小茴香、陈皮作为辅助香。
比如被称为文人书房香的黑龙挂香里就有良姜、细辛、川芎作为辅助香。
但是对于复合香料用在药方和饮食中的使用在北宋时期还处在摸索阶段。
其实早在唐朝,孙思邈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就首次记载了治疗‘热毒瓦斯卒肿,痛结作核,或似痈疖而非,使人头痛、寒热气急者,数日不除’的五香汤配方,就是用青木香、沉香、丁香、乳香、藿香五味药材煎煮而成。
但在,几百年后,香料仍主要用于熏香使用,大量含香料的药方,比如《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现在还尚未成书。
而在饮食中,她们吴氏食店,用的也是葱姜蒜这类五辛和巴蜀来的豆酱,头牌菜品炙肉双麻饼里的炙肉在烹饪时就添加了桂皮、八角和香叶,可以去掉猪肉的腥味的同时增甜且激发鲜香,因此极其受到食客的欢迎。
这也就是吴悦找到的商机,将朱家滞销的香料一部分拿出来做成十三香。在六十年后,十三香才由一个东京城的一家药铺首先研制,用它做的菜那是一个鲜香醇厚,香气浓郁,层次丰富,据传那是引得众人纷纷排队购买。
至于另外一部分滞销的香料,她决定研制特色菜品。在后世,紫苏梅子、紫苏烤鱼在长沙街头处处可见。更不要说陈皮排骨、陈皮红豆沙,这可是可是粤菜的代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