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1第31章(1 / 2)

加入书签

建国时期,全国文盲率超过了95%。在这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简体字的普及,以及发起的扫盲运动,为乡镇企业崛起提供了人力资本支撑,识字的农民和工人纷纷成为技术革新主力,为后面从农业国向工业大国、制造大国转型储备了关键人才。

但是在这个时代困难重重,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因为技术没有达到。没有工业革命和机械化,农民需终日在地里劳作维持生计,因此缺乏学习时间,并且“扫盲”也会激起士人阶级的警惕引起反扑。

纵观历史,士人阶级通过文字垄断巩固社会地位。《论语》"不学诗,无以言"的训诫确立了书面文本的权威性,而"画工所绘市井百态"则被主流文化斥为"末技",难登大雅之堂。

因此,利用印刷术发展的连环画教育来启迪民智,不失为一种可行的策略。在图像被污名化的语境下,这种隐蔽的文化传播形式反而具有特殊优势??因为"不入流"的属性,不易引发统治阶层的警觉。

越想越觉得可行,吴悦恨不得现在就飞去杭州把毕?抢回来。

正月初十宴请那日,她得找机会偷偷问下先生,现在的杭州知州是谁。她知道范仲淹和苏轼都担任过杭州知州,但苏轼此刻不过是与自己同龄的孩童。范仲淹则需要先赴邓州创办花洲书院,待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后,才会调任杭州。

得想个办法,寻个名正言顺的理由派人南下,还需要有一个大一点的地方,可以安顿她的工坊。

吴悦心里顿时有了些主意,这就回家,给她娘灌迷魂汤去。

"娘,今日食店外好多人眼巴巴盼着开门,谁料看到‘初四营业'的告示,大家都失望而归。"扯着母亲的衣袖撒娇,吴悦满脸好遗憾哦钱都飞走了哦。

刘耘娘听后也很苦恼,谁不想开门迎客?只是店里人手实在捉襟见肘,忙不过来了。

东京城一些高端酒楼,如提供提供宴席服务,配套歌妓娱乐的樊楼、会仙楼等,往往营业至三更方歇,凌晨五更又复开张。而一些大众食店,则营业至二更(约晚上十一点),州桥夜市的煎炒熬炖等各类食摊甚至可以通宵达旦。

反观自家食店,仅有不到二十名伙计,本来以为足够应对,但是生意太过火爆,如今已显得人手不足,服务与后厨均显得力不从心。刘耘娘本就打算初十歇业时,刚好招募四五名新工,来减轻下压力。

但是吴悦听了却建议:"反正咱们也要上新菜、未来也打算开分店,不如多签些契约工,培养成早晚班轮值制度。新店开张时可直接调派过去充实人手,省去适应期的环节。"

她又趁机鼓捣刘耘娘:"若要扩张分店,应该早早物色铺面。装修筹备还需要花费一些时日,越早布局越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