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30第30章(2 / 2)

加入书签

春节期间,东京城所有街巷均可自由设摊,商铺通宵营业。街道上,酒肆悬挂"庆新岁"彩幡,茶坊推出"梅花汤饼",药铺售卖"屠苏酒",甚至出现"代客拜年"的职业"年节使"。

一些士大夫还在相国寺举办"元日诗会",饮酒联句,所作诗词通过"飞帖"传遍全城。更多的官员也会换上便服携家带口参与市集,与百姓一起观赏百戏。

在去石介府中向先生拜年后,吴悦还偷偷去看了自家食店,发现不少顾客驻足门帘前,看到初四营业的告示后长吁短叹,相约改日再来。

不错不错,她内心很是欣慰,看来人们还是很喜欢的她家的饭菜的。只是年前未能及时通知顾客食店暂停营业,只能靠顾客间口口相传。以后若要推出新特色菜,也只能在门口立牌子,辐射范围太小。

吴悦不禁暗想,要是有后世的广告小传单就好了。

虽然北宋现在还没有广告传单,但是另外一种小型的四开的纸质宣传物却并不少见。不过这类出版物是民间私自发行的"小报",主要刊载朝廷动态、官员任免、科举信息等内容。

宋代民众享有空前的出版自由与新闻传播空间,如《宋会要辑稿》记载:"近年有所谓小报者,或是朝报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先传于外。"小报常披露某人被召入宫或罢官等消息,有时朝中公文尚未下发,相关内容已被小报率先刊载。

当然,有一些消息缺乏准确性,“其说或然或不然”,反映出当前对新闻传播缺乏有效管控。但民间仍然因为"喜新好奇",将小报视为获取新闻的首选,对朝报则不怎么查阅,致使信息真伪难辨。小报因此长期被官方列为非法出版物,仁宗时期就下诏禁止"撰造事端,妄作朝报",神宗时进一步严令"不得擅传报状"。

但是她一介小民,又不打算现在干预舆论、翻弄是非。广告作为商业活动的自然延伸,当然合法,不过她打算印制的是图文结合的广告,而不是简单的文字。毕?的活字印刷术大概也就在这几年出现,可以助力印刷品的大范围传播。

在自己的小本本上记下了这个名字,记得此时的毕?好像是在杭州书籍铺做雕版刻本,专事手工印刷,在雕版印刷实践中,鉴于雕版印刷的艰难,为减少成本、提高排版效率,他就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可惜的是,这项技术尚未广泛推广,毕?便已离世。

这就需要寻找时机去杭州把此人请回来,让他研究如何制作带插图的印刷广告。就像现代的海报,可以更直观的并且图文并茂宣传。

小报都是密密麻麻的字,这就是面对识字的士人阶级的,并且文字带有主观解读空间,容易被曲解。

图片就不一样了,具有更强的直观性,能突破语言限制。

明代木刻技术催生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连环画,通过连续图像叙事,将文言经典转化为通俗视觉语言。而清代《雍正耕织图册》作为世界首部农业科普画册,采用图文对照形式普及农业技术,成为基层教育工具。

后世经验表明,还没上幼儿园的小孩都能就着漫画或者动画片看得津津有味,提供了早期启蒙认知的有效载体作用,帮助理解复杂故事。还有在墙体上印刷的宣传图,比如尊老爱幼、爱护环境,遵守道路交通规则,这些宣传画在公共卫生、道德规范、政治宣传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更不用说抗战时期的动员海报、现代公益广告等,都印证了图片在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传递信息方面提供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