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6第26章(2 / 2)

加入书签

我们后世所说的棉花其实是草棉,这并不是个稀罕玩意,早在汉晋时期新疆已有棉花种植,唐代西域高昌(现在的吐鲁番)更广泛种植,并生产“白叠布”(棉布),但主要供应当地及河西走廊,也就是现在甘肃省西部,还包括了现在的敦煌、张掖及酒泉。

而当前,回鹘政权控制的西州也依旧种植草棉,但是由于西夏崛起阻隔交通,占据河西走廊全境,切断了西域与中原的棉布贸易通道,致使中原难以获取此物。加上士大夫阶层偏爱丝绸,棉布被视为边疆“蛮夷之物”。

羊毛也是一样的处境。

羊毛的加工和利用更多见于西北和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党项、契丹、吐蕃等),在现在已经有了毛毯、毡帐、褐衣等制品。毛毡因兼具防水与保暖特性,被广泛用于帐篷、鞍垫等物。

但是这仅限于边境贸易流通,且处于粗加工阶段,其质地较丝绸锦缎粗糙,易磨伤皮肤。故而西北边防才会使用毛毡御寒,而文人雅士则因其不够雅致而不屑使用。毛织技艺就没有传入中原,也没有被官方推广,因此民间百姓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被刮下来肮脏的羊毛。

她其实也不知道后世的具体工艺,只隐约记得羊毛需经化学药剂处理,才能变得柔软顺滑,再辅以纺车就可以制成毛线,然后织成毛衣。

这时,突然头顶传来喵喵的叫声,吴悦抬头一看,原来是经常来她家讨食的三花。小跑着去了厨房,端出早上特意留下的羊奶,墙角常喂食处,退后了几步,等着猫咪下来。

这只猫是个自来熟,看只有她一人,还会跳到她面前任她抚摸。不过一发现其他人的声音,就立刻逃窜,尤其是刘耘娘。每次她娘只要看到她身边有猫,都会大声尖叫,而后就冲了过来,端着她的小脸看有没有被划伤,嘴里念叨着可不要被毁相了以后怎么嫁出去云云。

她双手托腮蹲在地上,看着咪咪喝的津津有味,这三花还时不时用后爪挠痒,细碎绒毛随着寒风飘至她眼前。

“别挠了,这么冷的天,你得留些毛保暖啦。”

鼓起腮帮,吴悦把面前漂浮的猫毛吹走。

忽而想起后世铲屎官们在网上交流着自家猫主子春天猫毛满天飞,是不是要吃点鱼油和生肉之类的补补。更有甚者拿收集了很久的猫毛做的毛线球、猫鞋、甚至还有人做了自家主子的缩小版挂件,拿猫毛给猫做小被子的。

"咦?"蓦地站起身,她蹙着眉头又回忆了下。

没错啊,这羊毛不就可以和猫毛一样处理吗?

“青枣!青枣!”提起裙子就往耳房冲。“走,咱们上街去!”

当然最后也没能如愿上街,因为家里长辈都在忙,没人带她。

吴父想着反正今天也告假了,就带着刘耘娘去食店巡视去了。吴夏把妹妹送回家后,就匆匆赶回上下午的大课。

吴悦因此只得细细叮嘱青枣,去市集买些羊毛回来,选那些干净的,不要沾惹上太多血渍和粪便的,再去买几斤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