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6第26章(1 / 2)

加入书签

目送大丫雀跃的身影消失在大门,吴悦又抬头望向阴沉沉的天。

这两日雨雪交加,还裹挟着凛冽的寒风,连她阿婆都念叨着,之前从没这么冷过。大家都以为这只是偶尔的一次冷冬,谁都不以为意。但是她知道,这才是气候异常的开始。

后世的历史气候学研究表示,北宋初年至仁宗朝中期,正值中世纪暖期,气候整体温润。

南方地方比如太湖流域,还有种植柑橘的记录,柑橘只能在温暖的地方种植,这就证明冬季气温较高。除此之外,史料也记载黄河流域竹类生长范围较广,从侧面印证了气候湿润温暖。

但是仁宗朝后期,也就是从今年开始,气温会开始持续走低,极端寒冷事件频发。史载太湖冰层厚达数尺,车马可通行其上;淮河流域冬季也出现了结冰现象;华北地区的霜冻、降雪日数也显著增加,这些都导致导致农业生长期大幅缩短,影响粮食收获。

受气候过渡期大气环流不稳定等因素影响,北宋中后期旱涝灾害频发。等她三十岁时,黄河流域四十年内将发生十七次大规模决溢,史载洪灾致使河北路"漂没田庐十万余顷"。长江流域则会出现连续五年大旱,可谓是“江南诸州井泉涸竭,民多渴死”。

这种气温下降与降水异常的叠加效应,会直接导致北方冬小麦减产,南方双季稻种植受洪涝威胁,粮食供应波动频繁。气候变迁也使北方游牧民族同样面临生存危机,促使他们南下劫掠。

王安石变法期间推行的"农田水利法",便旨在应对气候灾害。据后世的历史学者研究与统计,变法前,全国淤田总面积多达2500万亩左右,颁布后的七年内,兴修的水利工程多达一万多处,无数盐碱地通过灌淤改造为良田。

短短十余年间,“农田水利法”给宋王朝增添了一亿多亩农田,按最低亩产量计算,即每年可以增收约976.8万?1361.6万吨粮食,理论上可满足约4000万?7000万人的基本需求,即北宋差不多一半的人口。

故有诗云:"万户康宁五谷丰,江淮相接连山东"就是反映了此法对农业经济的巨大利好。

因为王安石特别热衷兴修水利工程,他的政敌??保守派的士大夫们就编了不少段子冷嘲热讽他政策劳民伤财,暗喻他人格偏执。

文彦博,没错,又是那位凭借温成皇后张氏裙带关系跻身中枢的人物,宣称:“朝廷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反对绕过官僚体系直接动员民众。

因为王安石的农田水利法允许地方官和民众直接提议工程,打破了传统“中枢决策再下达州县执行”的流程。

如果说前期主线任务是活着进宫当太后,后期主线任务则是治水抗旱治脑残。

真是完美的人生,与人斗智,与天争命。

这才是女人该走的路!

站在院子里,冷风直往肚子里灌,她连着打了几个喷嚏,这才把飘忽的思绪拽回当下,怎么能这么早就为未来焦虑!倒不如想想怎么御寒,琢磨琢磨如何废物利用没人要的羊毛。

倒不是她不知道棉花的好,只是现在木棉虽然已在岭南及云南部分地区种植,但其纤维短且难以纺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