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0第20章(1 / 2)

加入书签

难啊,都难。

石介摇摇头,转身走回书房。

吴悦敏锐察觉到了石介情绪低落,她猜测庆历党争应该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历史上有几大著名的党争,分别是牛李党争、庆历党争、元?党争以及东林党争,皆深刻影响了王朝命运。

牛李党争起源于科举制对门阀制度的冲击。牛僧孺代表的科举官僚集团与李德裕为首的山东士族集团形成对立:李党重门阀世胄,牛党重科举出身;李党主张武力削藩,牛党倾向妥协安抚。这场持续四十年的党争,最终随唐王朝的衰亡而落幕。

庆历党争将在明年落下帷幕,保守派与改革派互相攻讦"结党营私"。北宋时期的改革派与守旧派常以“变法”或“祖宗之法不可改”为旗号,实质就是权力斗争。

元?党争是高涛涛在儿子神宗死后,起用司马光废除王安石变法,新旧党争从政策分歧演变为无底线倾轧。这场党争不仅导致北宋政坛分裂,更埋下靖康耻的隐患。

这些党争如同慢性毒药,不断消耗国家元气。统治集团陷入内耗漩涡,行政效率江河日下,最终将王朝推向覆亡深渊。

果不其然,次日,石介就给他们放假。

要去送因为遭保守派弹劾结党营私、欺罔专权,而被宋仁宗为缓解压力,借“宣抚”之名调离中枢的范仲淹离京。

范仲淹的外放,标志着改革派在中央话语权的削弱,也是原本历史线上,石介心死的主因。

等到他们再复课时,吴悦发现石介神色憔悴,面如死灰,仿佛生机尽失。

早在今年三月份,夏竦指使家奴模仿石介笔迹,伪造了一封给富弼的信,内容是改革派计划废掉仁宗另立新君,石介因此被罢免。历史上的他将会在明年,庆历五年(1045年),被贬为濮州(今山东鄄城)通判,还未上任,就病卒于家,终年四十一岁。

石介之死并未终结政敌的迫害,夏竦等人欲置改革派于死地。徐州孔直温谋反案发后,夏竦从其家中搜出石介早年书信,竟诬告死者“诈死投辽”,称其前往契丹借兵。

这一招狠毒至极,宋仁宗两次下诏欲开棺核查,幸得杜衍、吕居简等重臣担保,石介才得免掘墓之辱。欧阳修对此义愤填膺,于庆历六年(1046)愤然写下三百五十字的五言长诗《重读徂徕集》,痛斥夏竦等人侮辱死者的卑劣行径。

就算在后世,法医验尸也被很多人所忌讳,更不要说在这一千年前的北宋了。

儒家经典《孝经》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认为完整保存遗体是对父母的孝、对祖先的敬。古人还普遍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且灵魂需依托遗体安息。开棺还会被认为破坏墓地“生气”,直接影响家族运势。

因此,古代法律对开棺行为有严格限制:唐代《唐律疏议》规定“诸发冢者,加役流”,私自开棺属重罪;宋承唐制,宣称自己是从唐朝延续的中原正统王朝,在《宋刑统》中延续此律,即便官方验尸也需遵循严格程序。即便如此,开棺仍会遭到民间舆论抵触,诸如“断子绝孙”“死者不得安宁”等言论广为流传。

政治斗争向来是残酷无情的,吴悦深知这一点。她未来也必将直面这般现实,因此必须让自己更加狠绝果决。

她尤为欣赏石介,这位秉持民本思想的大儒,坚定支持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

在石介眼中,真正的“仁义”并非固守表面的小恩小惠,诛杀贪官污吏虽看似“杀伤虽多”,实则是顺应天下百姓意愿的大仁大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