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0第10章(1 / 2)

加入书签

不得不感谢“穿越大神”,让她平安出生,未因病早夭。人生第一关,算是成功渡过了。

接下来要应对的第二关,是被规训的食欲,这正是千年饮食文化加诸女性的生存困境。

在古代农耕社会,肉蛋等优质蛋白质资源会被优先分配给男性。

这种所谓的“生存策略”,本质上是由肉食获取成本与性别分工共同决定的:男性被赋予优先分配权,而传统审美中病态的“柔弱之美”,更要求女性少食荤腥,以蔬菜米面果腹,维持纤细身形。

多数女性唯有在孕期才能获得特殊补给,比如杀一只家中饲养的老母鸡,或吃个鸡蛋补身。

即便在千年之后,仍有不少美食博主宣扬“男孩该为女友煮红糖小汤圆缓解痛经”的“关怀”,实则延续着对女性身体真正需求的隐性限制。

现代营养学早已证实,肉蛋奶的营养价值远高于以红枣、红糖、糯米为主的高糖食品,科学的膳食结构应是“优质蛋白+全谷物+蔬果”的三元组合。

然而在宋代,“五谷为养、五果为助”的养生观念深入人心,肉类仅被视为偶尔补益的辅食。

道教秉持“食肉者多嗔”的理论,倡导士大夫茹素以修心;佛教亦劝诫少杀生,不少礼佛的宫妃及勋贵家族女眷会“每月持斋十日”。贵族女子更推崇“晨起食露葵,夜卧服茯苓”的生活方式,认为素食可“驻颜去皱”,达成所谓“柔弱之美”的体态追求。

儒家经典《孟子-梁惠王上》中记载:“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按照孟子的理想,唯有七十岁以上的老者方能常食肉馔,普通人则需节制荤腥,这种将肉食与年龄、身份挂钩的观念,深深植根于农耕社会的资源分配逻辑。

经济拮据的平民百姓,唯有逢年过节才能尝到肉食。

她家虽家境优渥,但当前的饮食文化仍不容许一个5岁女童顿顿食肉,单靠鸡蛋,难免钙质摄入不足。只能另寻他法,用当时世人普遍排斥的牛羊奶作为加餐补充营养。

庆幸的是,士大夫阶层皆视饮用鲜奶为低贱粗鄙之举,平民家庭的肉蛋资源又优先向男性倾斜,牛羊奶反而为底层女性开辟了生存补给渠道,得以弥补因营养不足、经期失血及哺乳消耗而受损的健康与寿命。

她需证明鲜奶的价值,却不能大肆宣扬,否则被人察觉,定会将其经济价值攥在手中。这条适合当前女性的生存补给线,必须隐秘而谨慎地推广。

“小娘子,羊奶煮沸了。”

吴悦的个头还不及灶台高,自然不会使用家中的土灶烧火,年长几岁的青枣便成了她的得力帮手,指哪儿,打哪儿。

铁锅里的羊奶正咕嘟咕嘟翻着白泡,吩咐青枣用长柄木勺不停地搅动锅底,防止火候过大烧糊,又往沸奶里丢了几颗杏仁。待羊奶二次煮沸后捞出杏仁,浓郁的膻味便大幅消散,一杯简易的杏仁羊奶饮品便制成了。

“你又在鼓捣什么?”门外忽然传来母亲严厉的声音。

她慌忙从灶台边的矮凳上跳下来,趿拉上鞋,对着走进厨房的娘亲咧嘴一笑。

“我在照着哥哥给的书做饮子呢。”

刘耘娘瞪了她一眼:“你哥哥再过两年就要备考,别总指使他东奔西跑,误了学业。”

作为在传统教育中长大的女性,她笃信男性通过科举入仕才是家族兴衰的根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