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8变化(2 / 2)

加入书签

林延纪对她,是诚恳的友情,而她对他,却是处心积虑的算计。

要报复林?,本不应和他的家人有过多的牵涉,冷漠地处理各种关系,报仇之路才能更加畅快。

可有许多感情,不是黎昭文可以随意左右的。

她喜欢林延纪这个朋友。他信任她所说的每一句话,他会坦露自己的诸多事情,是这段易碎关系里唯一真实的存在,黎昭文的虚假与之相比,颇为不堪。

设想将来林延纪得知她将林?置于死地,他会作何感想?

他们终究是父子,终究是血脉相连的亲人,没有人会希望自己的父亲死于朋友之手。

再者说来,林?被定罪,他的亲眷自然也难逃其咎,黎昭文现下只希望,日后真正受惩罚的,只有林?一人。

目送鸟雀翩然而去,黎昭文转首对苏凌陟道:“该去文华殿了。”

今日廷议,旨在决定三千营是否应解散重组以及是否处决吴适镐。

解散重组,意指将什律人全部换成汉人。

然而经过激烈的讨论,就三千营一事,官员们分成了两派。

一派认为汉人的骑射能力与什律人相差甚远,重组三千营,无异于重新组建一支普通军队,如此大动干戈,倒不如就此解散三千营,不再重组。

另一派则认为解散三千营,空缺出的兵额难以保障京师安全,不妨只革去其格其的职位,换汉人统领三千营。

关于是否处决吴适镐,亦是分成两派争论。

吴适镐已是将死之人,用刑已经不管用了,他的嘴除了吃饭时会张开,其他时候一概闭口不言,刑部实在拿他没办法。

刺杀皇帝是事实,处决他只须一声令下。但找不到幕后指使,案件如何能了结?

一派认为,吴适镐坚称行刺没有人授意,不像是假话,刑部找不出幕后指使,全因他们没有听信吴适镐的自白。事已至此,尽快处决他,才能给皇帝一个交代。

另一派则认为不能处决吴适镐。他一个小小骑兵,刺杀皇帝能得到什么好处?此事若是成功,真正的受益人绝不可能是他,必要让他吐露真相后再行决断。

殿内沸反盈天,却丝毫不影响黎昭文,她一面执笔记录,一面思考。

现在其格其停职待决,案件结果不论好坏,他的提督职位到底是保不住了。

过去苦思冥想要解决的叛徒,如今不费吹灰之力便解决了,黎昭文的喜悦之色尽显在笔下挥洒如意的笔迹里。

得意不过半刻,她又忽觉怅然。

这是她第二次参加廷议,目睹朝臣和杨宗道的议事状态,老师在她心目中的形象,就像外间流动的浮云,发生了变化。

初时听闻内阁首辅这个名号,黎昭文以为它便是掌控权力、指挥各部的高阶官职。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