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3讲学(2 / 2)

加入书签

昭武公主略略思索片刻:“回夫子,学生曾听陛下谈起: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陛下爱民甚笃,想必治理百姓才是国之大务。”

大皇子小声嘀咕了一句:“马屁精。”

公主状似无意间瞟了一眼大皇子,但那眼神中清清楚楚写着:你奈我何?

郑大儒似乎并不意外,对公主和大皇子的行为不做评价,但对公主的见解表示肯定,他颔首道:“公主所答无误。《国务》篇实际便是吕尚与文王对治国爱民之政见。身为一国之君,光有爱民之心却无爱民之举,纯属打嘴仗,属于无能之辈。”

郑大儒老神在在,众学生惊悚异常,大儒这般直白吗?不怕陛下怪罪?

大家忍不住看向门外侍人,侍人似乎也被郑大儒的言语刺激,嘴巴张半天闭不上,手里捧着的书册不知该怎么落笔。

大皇子其中一位伴读机灵,当即反问郑大儒:“敢问夫子,什么是爱民之举?”

公主这边三人侧目,目光溜到其人腰间玉佩,一株兰草精雕细琢坠在腰间,方知此人乃是杜家所出,陈博闻眼珠一转,写了几个字悄悄递给公主:淑妃内侄杜晖。

怪不得之前不曾见过,原来这便是才入京的杜晖。

郑大儒打眼看过去,好个玉树临风的小公子,郑大儒目光如炬,一眼便看出他的来历,当下笑了笑,摸摸山羊胡子道:“杜公子问得好。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不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众学子无言以对,这个老夫子太鸡贼,这不就是《国务》中的原文么。

“哈哈!”郑大儒大笑一声然后道,“诸位学生,不知可有哪位知道历史上爱民之政?”

众人这才明白是被郑大儒戏耍了,陈博闻自家长辈是户部大员,对此早已耳濡目染,当即站起来拱手道:“夫子,学生曾听家父说过: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此便是爱民之政,汉书曾有言: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嗯?”郑大儒喉咙里发出第二声声调,显然对陈博闻所答很是欣赏,“陈公子见识不小,不错,爱民之政其一:薄赋敛。”

大皇子不甘示弱,但他本人确实没有思辨之才,于是死命用眼神吓唬自家伴读,好在杜晖不愧是在豫章书院读过书的人,当即挺身而出,拱手道:“岂不闻:仁宗碎通天犀分之,曰岂能贵异物而贱百姓?学生认为爱民之政应当爱民如子,视百姓之困为己之困,身体力行。”

郑大儒大大惊讶,仁宗碎通天犀分之的故事鲜少史册载录,没想到杜晖竟也读过这些。

大皇子立刻像战胜的公鸡昂首挺胸,骄傲至极。

昭武公主无语。

这时一向稳重的顾平西站起来道:“夫子,学生斗胆,若谈爱民之政,当赏罚分明,令出必行。”

顾平西侃侃而谈:“《韩非子》有言:刑过不必大夫,赏善不遗匹夫。家父在军中,每每归家都要与学生谈论此道,家父说:赏善而不罚恶,则乱;罚恶而不赏善,亦乱。学生想军中治理尚且如此,治理国家也应如此。信赏以劝能,刑罚以惩恶,当是治理之道。”

众人纷纷仰视,陈博闻悄悄竖起大拇指,哥们儿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此番可在陛下面前挽回一局。

郑大儒满意地点头,用戒尺敲了敲桌面,“各位说的不错。我们说回《国务》,姜太公与文王所说不外如是,正如我们上次课业所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