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5第15章(1 / 2)

加入书签

白驹过隙,日月如梭,才见梅开腊底,又早天气回阳。

隆庆六年三月戊子(初三)上巳节,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三月春光明媚时分,皇太子朱翊钧出阁讲学。

明代太子的学习,可包括启蒙学习和出阁讲学,一般以八岁为年龄界限。《国朝献征录》中提到‘以国家旧制,东宫讲学不出八龄’。

这日早朝后(约为凌晨5点),朱翊钧就被小宦官孙海叫醒,穿戴整齐去文华殿。

学习内容朱翊钧早早打听清楚了,教材主要是“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和《皇明祖训》、《历朝宝训》等明朝帝王的言行记录,有侍读官伴读。

此后每日在巳时(上午9点至11点),由侍讲官对学习内容进行讲解,再由侍书官教太子写书法,冬天每日写五十字,其余每日写一百字;太子回慈庆宫午膳后,或休息,或学习骑射;每天晚上,太子需要读本日所授书各数遍,至熟而止。这是日常讲读的大体流程。

只是今日有所不同,按照礼部进呈《皇太子出阁讲学仪注》,明朝储君的讲读进学有一套完备的仪式规制。

按照课程要求,东宫出阁讲学,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高仪、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张四维、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修撰余有丁、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编修陈栋,充侍班官。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马自强、陶大临,翰林院编修陈经邦、何洛文,检讨沈鲤、张秩,充讲读官。检讨沉渊、许国,充校书官,制敕房办事。大理寺左寺正马继文、徐继申充侍书官。【选自明穆宗实录】

先是大学士高拱等请选,张居正提调各官讲读。

这也是朱翊钧第一次见到高拱高阁老和张居正张阁老。或许太子在东宫行冠礼时,应该也见过,只是当时人太多,三公掌节冠,辅臣陪列,礼仪极为隆重,哪里能一个一个区分谁是谁。辅臣一群群,朱翊钧一个人都没记住,光是礼仪就背了三天,这才是第一次认清人脸。

高拱高阁老身材挺拔,阔面方脸,国字长相,英锐勃发,一见就是个强势人物。

先是礼部、鸿胪寺执事官于文华后殿行四拜礼毕,鸿胪寺官请东宫升文华殿,朱翊钧迈着四平八稳的步伐进入文华殿内,执事官导引至殿升座。

三师、三少并宫僚,以次序于丹陛上行四拜礼毕,各官以次退出。

内侍官导东宫至后殿升座,以书案进,每日侍班、侍读讲官入,分班东西立。

内侍展书侍读,讲官以次进读,叩头而退。

这几个侍读学士、讲读官各个都是大明权势滔天的臣工,每一个在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同时伺候朱翊钧一个人读书。

这可真是抬脚动步皆是规矩,一步不能错、一毫不可乱。

天天众星捧月的被人侍候着,偏偏行动处处受制、没有丝毫可以放纵任性之处,东宫初讲之时,阁臣连侍五日,以后仍于每月三、八日一至,先行叩头而出,然后各官进入供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