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6三姐妹花(1 / 2)

加入书签

三条鲫鱼熬出来的鱼汤,一个碗都盛不下,崔时钰又翻箱倒柜翻出一只白瓷碗,这才勉强盛下一大锅鲜鱼汤。

鱼汤多,三个人约莫喝不完,崔时钰想好了,晚上的暮食就用剩下的鱼汤做锅索饼??也就是面条。

唐朝的吃食名称和后世大不相同,主食方面尤为突出:

“胡饼”是现代的烧饼;“汤饼”即水煮面食,种类丰富,根据制作方式和配料的不同,可分为“索饼”“水溲饼”“??”,索饼是面条,水溲饼是用较稀的面团制成的面片,??是形状像猫耳朵的面片汤;不管有馅无馅,蒸制面食都称作“蒸饼”,而后再向下细分……

已经穿越好几天了,崔时钰仍然担心一不留神就会说错。

她一边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各种面食的称谓,一边处理鱼杂。

鱼肠、鱼泡、鱼籽、鱼肝一一从碗里取出分别清洗,鱼肠要用盐细细搓洗,鱼泡要破开洗净,鱼籽和鱼肝则要小心地用筷子摘去血丝。

灶膛里的柴火噼啪作响,铁锅已经烧热。

崔时钰舀半勺菜籽油入锅,放葱段、姜片爆香,又加了一勺前几日从集市上买来的茱萸辣酱。

此时辣椒还未引入大唐,食茱萸便是唐人们获取辣味的重要来源。

这是种肖似花椒的红色小果,携带浓烈的辛香气味以及淡淡的柑橘香,做出来的辣酱味道相对温和,没有后世辣椒酱那种强烈的刺激辣味,是唐朝人家家户户的常用调味品。

崔时钰买的时候闻了闻,食材本身特有的自然味道钻进鼻腔,很合她的口味。

美中不足的是,正因茱萸辣酱以茱萸的自然辛香为主,缺少传统辣椒酱中花椒、八角、茴香等香料的风味,味道相对单一。

崔时钰琢磨着,有机会一定要亲手熬锅辣椒酱。

她上辈子做的辣椒酱鼎鼎有名,每天单独来购买辣椒酱的人就数不胜数,据顾客说,光就着这辣椒酱就能吃好几碗米饭。

??这都是上辈子的辉煌了,现在还是专心做鱼杂吧。

经过清洗,原本带着腥味的黏腻鱼变得干净清爽、柔软光滑,甫一下锅便发出油滋滋的声响,在木铲翻动间渐渐染上酱色,辣香混着鱼鲜在热汽中氤氲。

鱼杂量小熟得快,估摸着差不多了,崔时钰把刚才熬鱼汤时没用完的葱花撒进去,起锅装盘。

鱼杂入盘,酱褐色的汤汁顺着半透明的胶质鱼泡缓缓流下,在盘底汇成一汪诱人的酱色,旁边的鱼籽、鱼肝、鱼肠色泽饱满,泛着油亮的光泽,鲜香四溢。

盛出三碗满到冒尖的糙米饭,正中央摆上两大碗鱼汤,再配一碟酱色浓郁的烧鱼杂??今日的午食便成了。

崔时钰边洗手边喊:“阿锦,阿宁,过来吃饭啦。”

话音刚落,一大一小两个小姑娘便撩开帘子冲了进来,速度之快,简直让崔时钰怀疑她俩一直在门外看着。

阿宁踮着脚尖,小手扒着桌沿,圆溜溜的眼睛盯着汤碗,鼻子一抽一抽地嗅着香气,“阿姊,好香啊!”

她从没闻过这么香的味道!

熬鱼汤与烧鱼杂地香味不同,但都浓郁异常,两种香味和而不同地汇成一股,一个劲儿往她鼻子里钻。

崔时宁晕晕乎乎的,感觉自己都要被香迷糊了。

到底是比妹妹大了几岁,崔时锦看起来淡定许多,只安静地坐在食案旁边,双手规规矩矩放在膝上,活像个小大人一样。眼睛却一眨不眨盯着面前的饭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