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20潇湘泪逝(1 / 2)

加入书签

正月十四日,车队行至保定府,这里旱而无雪,天气干冷,距离京城不过三四日行程。

顾?刚好能赶上正月二十日朝廷开印,到任履职。

临近上元灯节,保定府接连三天弛禁城门,乡间里社,大建醮坛,祀土谷神。又有北地少年打太平鼓,踩高跷,作秧歌戏。

通街竹棚高架,彩幔连绵,连缀彻夜不熄的花灯。烟火照耀,笙箫达旦,游人比肩接踵,很是喧阗。

因北地有“上元夜,走百病”的习俗,男女老少纷纷踏月观灯,通宵游玩。顾?便让大家一道出街走一走。

今年是大比之年,为了应“独占鳌头”的佳谶,鳌山灯架起的鳌足、鳌身足有一层楼高。

龟背形的鳌身下是腾云驾雾各显神通的彩八仙,中间是文昌帝君、关帝君、魁星、朱衣神的塑像,最上面就是玉壶光转的琼台玉阁。

黛玉身穿桃红绫缎绣宝相纹的袄裙,左手牵着紫鹃,右手挽着晴雯,站在数丈高的鳌山灯下,仰头观望。

耳畔响花次第团绽,街衢上遍列灯火,人流如织,是她从前未曾见过的繁华景象,分明该欢喜雀跃,心头却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虚无与茫然。

她在大明已经生活一年多了,也不知外祖母、舅舅舅母、宝玉和姊妹们,在那个世界过得如何?

这辈子,她还能再回到大观园吗?

许多上京赴考的举子都汇集在鳌山灯前,祷告祈福,希望会试得中。

官府特意在鳌山灯旁陈设了四纵八横的千灯架,各色造型的彩灯下都缀着灯谜。

若是举子能猜中谜底,依难易程度就能得到文昌符、文昌牌、文昌笔等物,以视佳兆。

张居正并不去凑那个热闹,目光时刻不离黛玉左右,唯恐行人冒状亦或是灯火倾倒,伤了她一星半点。

眼见她嘴角虽挂着些许笑意,但眼眸里的光却渐渐淡去,甚至漫起一层水雾,心绪也低落下去,他不免有些担心。

这时从远处走来一个破衲芒鞋的癞头和尚,他长眉方口,腌?不堪,手里却提着一盏极亮的莲花灯。

只见他袖袍一扬,那灯就挂在了鳌山架上的最高处,引得众人惊叹连连。

癞头和尚两手握着垂腹的念珠,笑道:“诸位施主,贫僧这一盏莲花灯,为上古琉璃所制,光如皎月明珠,不但可以开智慧助文昌,还可以消灾延寿,因此又叫文昌莲。贫僧出个灯谜,共射八个字,猜中者便可取得这盏莲花灯。”

说着,那和尚便从广袖中取出一张芭蕉叶来,上面用朱砂写了一首词牌为潇湘曲的词。

“湘水流,湘水流,潇竹泪?楚云愁。绛魂已渡江陵月,神瑛空对山中雪。”

围观的举子们七嘴八舌的念诵了起来,南腔北调的声音交杂在一起,如同神秘而渺远的咒语,在黛玉的耳畔回环往复。

她心中一片冰凉,眼圈红热,无力地倚在紫鹃身上。

这不是谜语,是答案,是她阔别贾府一年后的结局……

游人们踊跃猜测,众口纷纭,呼声最高的几个答案,都被癞头和尚摇头否定了。后面再有人猜,他都只闭着眼,缄口不言。

张居正不由抬头看了一眼,那盏文昌莲灯果真做得精美绝伦,光华灿烂,似非凡尘俗物,女孩子必然喜欢。便想射中谜语,摘下来送给林妹妹。

可是这首《潇湘曲?湘水流》似乎不是字谜也不是物谜,而是事谜。短短几句话,其实写的是一个故事。

传说舜帝崩于苍梧,其妃湘夫人洒泪竹上,泪尽而亡的故事,湘妃之魂千里寻夫,渡至江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