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9关情脉脉(1 / 2)

加入书签

有了明确的地址,庄叔与游七,很快将李家父子请上船来。

主诊的是前太医李言闻,他伸手按在顾?的右手脉上,凝神细诊了片刻,方换过左手,调息至数后,捻须道:“顾大人这是心脾阳虚,以致气血运行无力而晕厥。需要宣肺散寒、通畅气机。”

他从药箱中取了银针,在顾?身上几处穴位上,施了一套益气补血的针法。收针之后,顾?就悠悠转醒了。

顾峻一面抹泪,一面膝行至父亲床头,拉着他的手:“爹,您好点儿了吗?”

“阿峻,爹爹没事……”顾?挣扎着想要坐起,刘嬷嬷忙将一个大迎枕垫在他腰后。

李言闻拱手道:“顾大人长行江上,寒邪侵体,身体失于调养,这病与性命无妨碍,需以补脾养心之药服之,十日方可痊愈。”说罢提笔写方,递与儿子按方配药。

顾?颔首道:“有劳大夫了。”

李时珍在药箱里找了片刻,对父亲说:“白芷、紫苏都有了,还少一味半夏。不如我同顾大人一路北上,到九江再把药配齐了。”

李言闻回头冷笑道:“你何不跟去金陵再配药呢?药就在箱子里头,乖乖拿出来吧。”

见父亲拆穿了自己的小心思,李时珍低头道:“儿子这就去煎药。”

李言闻才歉声对顾?道:“犬子无状,让大人见笑了。自他十四岁考中秀才,两次乡试不第。又不肯被我拘在家中读书,非要跋山涉水四处采药。方才他起心动念,想借陪护大人之意,溜去外省。”

黛玉当即明白了李言闻的言外之意,民间大夫地位低下,生活清苦。李言闻从太医院致仕后,便不想让儿子李时珍行医研药了。奈何儿子聪明异常,偏生不热衷科举,一心钻研医术。

想起李时珍后来历时二十七载,三易其稿编撰出闻名天下的药学巨著《草木纲目》,其伟大之处无可取代,不比做一时官吏强。

黛玉便对李言闻道:“范文正曾言:不为良臣,便为良医。良臣治国弊,良医疗人疾。而人又为国之本,小女倒是觉得大明良臣满朝,良医却很少。

而况学医的好处颇多,张仲景曾言:上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小李公子怀仁人之心,立志悬壶济世,难能可贵,只要矢志不改,将来也必将大有作为,名垂青史。”

顾?捻须一笑:“林姐儿说得好,医儒同道,善莫大焉。”

听到顾巡抚赞同的话,李言闻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且不说平头百姓了,大明皇帝自宣宗以下,到武宗,就没有活过不惑之年的。若大明良医济济,杏林繁茂,何至于皇权频迭动乱如此?

见一个半大的小姑娘声援自己,蹲在红炉前扇风煎药的李时珍回过头来。

愕然道:“细伢,原来是你呀!上回给你的膏药好用吧!”

黛玉疑惑地眨了眨眼,听到“膏药”一词,才想起这个李时珍,原来就是当日萍水相逢,问疾赠药之人。正欲与他搭话,忽见张居正转身向他道:“东璧兄别来无恙啊!”

李时珍恍然一笑:“张解元!”

李言闻听说这位长身玉立的少年,就是十三岁的解元郎,不由打量起他来,目露赞许钦羡之色,“李某听犬子讲,乡试期间与解元郎比舍而居,今日一见,果真是随珠荆玉,翩翩少年。”

张居正谦和笑道:“李太医过奖了。”

原本庄叔送上诊金,李言闻便要告辞的,见儿子背着药箱,一步三回头的样子,显然并不愿意回家读书,还是想钻研医药。

他踟蹰了半晌,又转身拱手对顾?道:“顾大人,在下有个不情之情。小犬在家中无心读书,欲往芜湖、应天一带采药,可否请大人携带他一路?小犬也可随行,为大人调养身体,祛病断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