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快乐的电影(1 / 2)
正式激活系统也好,确诊自己是个“精神病”也好,发现自己穿越到平行世界也好,当事情真的发生之后,就发现其实也没有那么可怕,世界不会崩溃,日子还是照过。
不,最后一条还是有很大差别的,尤其是对方可以这种内容工作者而言。
这个世界和前世虽然是有诸多相似之处的同位体,但仍然有许多细节的差异。
一路追溯往上,大约是16-17世纪期间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直接让地球历史上的某个王朝胎死腹中。
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蝴蝶效应,在此就略过不表。
在大约对应前世战后对峙的时期,或许是因为科技水平的微妙差别,这个世界爆发了关于意识形态的第三次战争。
有道是,“史家不幸诗家幸”。接踵而至的三次大战,几乎牵连到迄今已知的整个人类文明社会,在此期间不断有大量的思想理论涌现。
作为新生文化传播媒介的影视行业,甫一诞生,就成为了重要的舆论工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各方势力的喉舌,被牢牢把持。
直到上世纪下半叶,长达近一个世纪之久的生存竞赛终于引来了“精神空洞症”[2]这一严重后果。
越来越多的人们在长期的压力和不安中,感官功能发生障碍,退化、麻木,起病者在发病后的极长时间内都与常人无异,极具隐匿性,即使少数患者咨询就诊,也会被当作普通的身心疾病进行对症治疗。
直到各国军队中成建制为单位地在睡梦中长眠,并且还在以极快地速度传播、感染,停不下的战争机器们,不得不踩下了刹车。
目前研究认为,极度疲倦的社会已经厌倦无休止的斗争,越是封闭、压抑、紧张、重复的环境,越有可能触发空洞症的产生。
空洞者患者还会通过行为中传递的物质信息和精神频率,进一步诱导周围人的情况恶化。军队、工厂、工地是高危区,封闭管理的学校、战区医院、高校研究所、蜂巢式的大集团及跨国企业和中下层政府执行部门等等,患病率则紧随其后。
世界需要治愈心灵的良药。
然而越是如此,却并未有什么真正一劳永逸的解法应运而生。
上世纪末的一项调查曾回顾过往的百年历史,人们惊讶地发现,绝大部分的哲学家都陆续死在第二次至第三次战争初期,然后是文学家和艺术家的断崖式下滑,最后是历史和其他人文社会学者。
战争中的确涌现出了大量的经典文艺作品,然而这些作品的创作者们,却大多没有熬到战后。
几乎所有试图对世界找出解法的尝试,最终全都走向绝望。
没有切实的办法,那也得活下去吧。
于是,战前时代曾昙花一现的享乐主义[1]被当作一个暂时的解法。
只要能确保大多数人的快乐,那便是对社会有益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