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104窥(1 / 2)

加入书签

春日的暖风裹挟着槐花香掠过太常寺的朱红门庭,日光在琉璃瓦上流淌成蜜色。沈知微望着门廊下垂落的铜铃,听着那细碎的叮咚声,指尖无意识摩挲着怀中匣子??看来今日是要与徐长卿错过了。

和长乐长公主与寿王妃辞别后,沈知微领着绣儿揣着设计稿来到太常寺。她原是抱着碰运气的心思来,此刻日头已开始偏西,太常寺的官吏早该散值归家,谁知竟碰上了那一成的好运气。门口那官服领口微松、手执一柄檀香折扇、笑得一脸不正经的太常少卿,正与小吏说笑,风吹动他绯色长袍的一角,衬得那副世家子弟的俊朗模样几分潇洒几分不羁。

“沈娘子出关了?”徐长卿看见迎面而来的沈知微,折扇轻敲掌心,斜倚着门框,语气里带着点揶揄。

沈知微也不恼,笑吟吟作揖,“多谢少卿惦念,倒是您,这个时间竟当真还在衙门,实在勤勉啊?”

“这叫为知音留人。”徐长卿朝她做了个“请”的手势,“都说画师出关必要寻知音品鉴,这太常寺的春茶可都温了三道了。”

沈知微随他穿过廊道,走入这清贵衙门深处。甫一进屋,香炉轻烟袅袅,桌上摊着一叠叠的文书。徐长卿素来懒散,案头却一丝不乱,案牍分门别类码得齐整,连镇纸都按大小排列,与主人看似散漫的做派大相径庭。沈知微略感诧异,不动声色在一旁坐下,拿出服饰设计稿递给对方。

徐长卿将稿子一一摊开,仔细审视半晌,指节修长的手指点在稿纸上,“这一份,色重不宜;这一份,纹样太活;还有这一张……”

沈知微定睛一看,正是长公主和寿王妃斟酌再三提出修改意见的那几张。

她啧了一声,轻轻一笑,“长公主殿下今日去了‘锦绣斋’,她兴致好,看了这些稿子,也告诉我,这几张恐有失‘疏朗雅致’之风。我原想着再听听大人您的意见,一齐修改,没想到您和她眼光一致。”

“这叫众口一词。”徐长卿一边笑,一边从案上取了只描金笔架搁在一侧稿角,略一低头审视,“你这稿子,色泽灵巧、气韵清新,可到底思路‘太新’了些。本官喜欢得紧,但……”他顿了顿,唇角微挑,“朝中老大人们最忌‘以俗乱雅',上月为着内庭教坊司的琵琶纹样,差点把鸿胪寺的折子摔到圣人案前。我们的寺卿大人,就斥言‘商肆之姿’。”

沈知微挑眉,半认真半打趣:“那依徐少卿高见,应当如何改?”

“我若说‘循旧制,取中庸’,你还不立刻掉头走人?”徐长卿轻笑,轻抿一口茶水,“你想做的,我明白。这不是单单改个衣裳款式,是想把这舞蹈也托举上一层去,柳大家必也是此意愿。只不过这规矩太多,哪怕你我都不拘泥,却总会有阻碍。”

沈知微点点头,指着案上被挑出来的几页纸轻声道:“那几份原本就是打算改的。您再看看其它的,我把所有意见都收了,统一全改,省得日后返工。”

徐长卿闻言轻指尖轻敲了敲案台:“都改,也太可惜这些好巧思。”又思虑片刻道:“还有一个法子??我们老大人后日要随礼部出京参加秋坛勘礼,旬余不归。”

他倾身靠近几分,压低声音道:“圣人最爱看梨园新排的《霓裳破阵曲》,柳大家为此愁了半月的水袖,”他故意拖长尾音,“实在不能再拖时间了,这许多的稿子若司衣大人您催着下官我,后日直接递到御前也实属无奈??你说是不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